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4-03-03

五五世纪

社评 :在中国旅客入境问题上作秀 ,这是政治病毒******

  最近,国际上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 的优化调整有一些议论,部分国家“担心中国境内出现新的变异株” ,对来自中国 的旅客采取了新的入境限制。世卫组织1月4日发布消息称,当前中国主要流行毒株同其他国家提交的中国感染旅客病毒基因序列一致,确认没有发现新变种或显著突变,这也与此前多国科学家的判断相一致 。针对中国采取特别入境限制 ,不仅没有科学依据 ,也违背防疫初衷。

  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外界对此产生关切 ,这很正常。目前,有几个基础性 的事实是比较清楚 的:一是中国迄今并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二 是中国一直与世卫组织保持着密切沟通 ,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和数据 ;三 是当前中国 的疫情形势是可控 的 ,也有信心确保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推进。如果说一些国家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了防御性的“应激反应”,相信随着相关事实越来越清晰 ,这种反应自然会逐渐消退 。

  但还有一种情况 ,某些国家从一开始就在作秀 ,政治因素压倒了科学判断 ,它们对中国旅客采取的额外防控措施不 是基于科学研判,而是基于刻意针对中国的偏见和政治盘算 。现在渲染中国优化调整防控政策对外界造成风险 的人,和之前狠批中国“动态清零”的,其实大多是同一群人 ,他们就是来找中国茬或者让中国出糗。他们扮演的角色 是国际抗疫合作的搅局者,是一锅粥里的那几粒老鼠屎 。世界疫情之所以迟迟没有受到遏制 ,这些搅局者“罪不可没”。

  比如,华盛顿方面似乎很鼓励其他国家跟进限制中国旅客 ,它宣称这 是“采取审慎的健康措施来保护公民”,然而为何在德尔塔等致病力更强的毒株在美国国内大流行时 ,世界没有看到华盛顿“保护公民”的“审慎措施”?就在当下 ,美国国内流行的XBB变异株正在快速传播并向世界蔓延 ,为何华盛顿对此没有防止“新变异株”的“审慎措施” ?

  需要指出的 是,相关限制措施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引起了许多批评,它们被认为既不科学 ,同时也没有效果。美国《国会山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数十万感染者已经在美国各地的社区自由流动,每天从中国增加几百名感染者几乎不会提升健康风险。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也发表声明 ,批评一些国家对来自中国 的旅客实施检测等防疫措施 , 是起不了作用的“条件反射反应”,指出各国政府必须基于科学事实而不是政治来做决定。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贡献和担当有目共睹。一方面,在全球疫情最危急 的时候 ,中国的生产支撑了整个世界,保证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没有中断。另一方面 ,中国防控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 的生命健康。现在,中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为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创造了更好条件 ,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利好。在此背景下,在中国旅客入境问题上作秀,这种政治操弄既无视科学事实,也与全世界走出大流行阴影 的期待相违背。

  我们相信 ,违背科学事实的政治操弄终究不可持续 。在“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要防,“政治病毒”更要防 。“政治病毒”造成真理扭曲,也破坏国际合作,既 是新冠病毒的帮凶 ,也是团结抗疫 的敌人。未来当我们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那些一心只想利用疫情打击中国、政治甩锅 的国家 ,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共二十大·观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已有之 的“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 ,被以一种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性 的表达方式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

资料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鹭成群嬉戏。 孙劲松 摄资料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鹭成群嬉戏。 孙劲松 摄

  这个概念同样寓于中方此前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之中。站在这样 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推进的“美丽中国”建设正为构筑“美丽世界”展示更多可能。

  这种丰富可能 ,体现在观念上 的更新。

  先污染后治理 ,曾 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的必经之路 ,许多国家生态环境因此急剧恶化。中国也一度走上这条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里 ,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 的工业化历程,却也因严重 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过。

  于是,中国 的决策层不得不替未来算两笔账 :一笔账 是,按照传统工业文明道路继续走下去,还要付出多少经济、社会 、政治、健康 的代价 ;另一笔账 是 ,重塑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型的成本、风险、收益几何。

  这十年,从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作“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到“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 ,发展观层面的“升级”背后 ,中国显然把这两笔账算清楚了。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可持续 ,中国不能重走这条路。”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 的基本特点之一,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理想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种更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发展方向 。

  这种丰富可能 ,也体现在行动上 的有为 。

  2020年9月 ,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条前人没走过 的路,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 ,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 的背景下 ,打赢这场硬仗需要作出艰苦卓绝努力 。但二十大报告重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表述 ,并作出一系列细致部署 ,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 的“行动派”姿态 。

资料图 :西藏措美哲古风电项目 。贡嘎来松 摄资料图:西藏措美县哲古风电项目 。贡嘎来松 摄

  “双碳”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中长期愿景、综合性目标和系统实施平台 ,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的系统性抓手 ;也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信号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新鲜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指出 ,在后疫情时代 ,通过全方位低碳转型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将越来越成为广泛共识。中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 。

  从观念到行动,中国的知行合一 ,则为一同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的更多国家提供了参照和启迪。

  绿色低碳转型之于成熟发达国家 ,是相对单纯 的议题,但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周全 的考量 。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仍有相当增长潜力。民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更要求中国在减碳的同时,继续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 。

  “我们最关注 的就 是中国如何实现公平的绿色转型 ,如何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鲁达·达斯古普塔认为 ,中国 的做法和经验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借鉴意义 。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二十大报告中具有一体性 、综合性的部署 ,意味着中国不会接受其中任何一项任务偏废 。“单打一”“运动式”的减碳将被纠偏 ,中国冀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等 ,推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

  “生态环境问题源于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邹骥举例说,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正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发展紧密结合 ,并找到二者最大协同点。他相信,生态环境保护会创造出新需求 ,进而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

  更多这样 的新动能正加速释放 ,不断丰富着未来的可能性 。人们期待 ,当“美丽中国”愈加可触可感,“美丽世界”也不会止步于梦想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