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 - - (中国)小红书百科
大发app2023-01-31 16:05

岛内关注大陆高校招收台生新政策******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 若 余 枫】在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开放台湾学生报考硕博士班之际,大陆教育部近日又公布2023年度招收台生新政策——允许台生以台湾“学测”(“学科能力测试” ,即台湾 的大学升学考试)成绩报名就读大陆高校 。随着大陆高校进步发展,国际影响力上升 ,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的意愿也在增加。

  可用“学测”成绩直接报名

  教育部16日公布《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以及在台湾居住等有效身份证明 ,且在当年“学测”中语文、数学 、英语科目中任意一门达“均标”级以上成绩 的台湾高中毕业生 ,都可以报名。报名时间从2023年3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

  据《环球时报》记者查询 ,台湾“学测” 是台湾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门槛”考试 ,一般获得“学测”成绩后,还需参加更深入 的分科考试、学校面试等筛选环节。“学测”共有5门 ,为语文、数学 、英语 、社会和自然,最后成绩取其中4门(即社会和自然选其一)。每科成绩满分为15分 ,成绩上分为“顶标”(超过88%的学生) 、“前标”(75%) 、“均标”(50%) 、“后标”(25%)和“底标”(12%) ,每年每科 的具体成绩分布都有所不同 。以2022年为例 ,选自然的理科生成绩分布分别为“顶标”50分、“前标”44分、“均标”34分、“后标”25分以及“底标”19分 。

  台湾学生填报大陆高校志愿采取平行志愿方式 ,每名台湾考生可填报6所学校 ,每校可填6个科系,并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即分配到同所学校的其他科系就读) 。考生可在报名截止前修改志愿,逾期不得修改。审核及考核期间为2023年4月1日至 5月14日 ,之后学校将通知考生参加考核 ,校方可根据需要增设笔试或面试。就录取原则部分 ,《办法》指出,大陆高校将根据台湾考生的“学测”成绩,并参考其中学期间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等情况,按照招生简章择优录取 。

  台湾学生报读意愿不断提升

  台湾中时新闻网17日报道称,台湾升学咨询平台“大学问”网站执行长魏佳卉表示,大陆高校招收台湾高中生的方式在贴近台湾自己 的招生方式 ,比如从过去一律要求第二关采取实体面试,到现在开放在线面试与书面审查 ,以及减少“学测”录取科目等要求 ,“让台生报读大陆大学更为便利”。以最新《办法》来看,如果台湾学生第一次填报志愿没有上榜 ,还有第二次申请机会。魏佳卉特别提到 ,台湾学生在大陆被录取 ,采取 的 是“外加名额”办理,录取人数有固定名额,并不会排挤到大陆本地生的就学权益 。至于如今两岸关系紧张是否会影响到台湾学生报名 的意愿 ,他表示,大陆高校近来国际排名不断攀升 ,把港台顶尖大学抛在身后 ,学校 的国内外资源充沛,再加上官方不断加大对台招生力度 ,自然吸引台湾高中生前往报读 。

  一名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 的台湾学生表示,他知道大陆学生能考进这些顶尖大学非常不容易,几乎都是各地状元才有机会进入名校 ;如今台湾学生有了到大陆就读 的渠道 ,报名方式也很便利,因此非常吸引台湾高中毕业生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台湾青年透露,即便近年两岸关系不稳,同时还存在疫情等因素 ,但台湾学子到大陆读书 的群体整体来看数量依旧持平,大多希望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大陆工作。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早在9月曾提出数据称 ,近年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人数整体保持稳定,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台湾学生约有1.2万人。实际上,今年对台招生已经试点过使用“学测”成绩 ,首次试点启用统一招生平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7所学校参加 ,从效果来看受到台湾学生欢迎 ,以“学测”成绩被录取者年增率超过20%。她强调,大陆欢迎更多台湾学生来大陆就读,将为其在大陆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理想创造更好条件。

  台专家忧台高校吸引不到陆生

  与此同时,一些台媒担忧 ,陆生到台湾人数大幅减少。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5日报道,2022学年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数据7月发榜 ,根据台湾“陆生联招会”的统计,45校共录取硕博士生465名,招生率仅为31% 。而根据“陆生联招会”11月22日公布 的最新注册数 ,招生人数中仅有377人注册,相当于疫情前一年2019年总注册数量的18%,与2015年注册的4817人相比,更是仅为其8%。

  联合新闻网称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前教务长方元沂表示,过去台湾高等教育环境对大陆学生而言还不错 ,且学费便宜 ;但近年受两岸情势影响,且台湾学历在大陆已不一定“好用”。该校大众传播学系主任王翔郁也表示,过去台湾 的求学经验对大陆学生有加分 ,大陆高教圈、民间公司多把负笈港澳台视为异地经验 ,但随着两岸局势改变 ,大陆学生若有其他出路 ,只要经济许可就会转往欧美。

  (环球时报)

大发app

气候变化真的存在吗?还是仅仅 是理论预测?******

  当地时间12月7日 ,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中国角“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正式举行。来自不同国家的政界 、业界和学界人士在边会上围绕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 、传播干预低碳消费、电影艺术与气候传播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新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在边会上发表致辞时表示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是正在发生并且愈来愈严峻 的现实 ,任何所谓 的反证和否认或许只 是掩耳盗铃般 的自欺欺人。

  俞岚认为,当前气候传播应该传递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是把公共意义和愿景带入有关气候变化的绿色事业 ,第二 是从两端发力相向而行实现绿色目标 ,第三是深度运用相关技术使绿色经济流程平滑高效。

  在俞岚看来 ,我们 的首要担当是倡导气候变化共识,首要任务是提升公共意义和愿景,首要主张则 是强化技术驱动 ,最终目标是让全球气候治理更有效率。

中新社编委 、经济部主任俞岚 中新社 陈溯/摄中新社编委 、经济部主任俞岚 中新社 陈溯/摄

  以下是俞岚致辞全文:

  尊敬 的解振华特别代表 ,尊敬 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 ,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由中国新闻社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 的“气候传播和公众意识”主题边会 。这 是我们连续第六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主办这一主题的边会,也是解振华主任今天凌晨抵达卡托维茨后参加 的首场边会 ,足以可见中国政府对于气候传播和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高度重视。

  我本人从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开始跟踪全球气候谈判进程,8年来 ,我和我 的同事笔下记录了许许多多的气候人、气候事,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 的积极进展,也目睹了绿色低碳转型 的艰难和困惑。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面临强烈不确定 ,作为媒体人 ,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公众讲好气候故事,鼓励更多人自觉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 的行动中。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媒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 的角色和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看来,我们的首要担当 是倡导气候变化共识,首要任务 是提升公共意义和愿景 ,首要主张则是强化技术驱动 ,最终目标是让全球气候治理更有效率 。

  在陈述我 的观点之前,有一个问题跃然而出 ,那就 是“气候变化 是现实发生还 是理论预测?”如果答案不是一目了然,那么让我们直观回忆一下近期肆虐的飓风麦克,加利福尼亚山火 ,印尼 的海啸以及很多美妙名称的极端天气现象 ,比如厄尔尼诺。所以 ,无需复杂论证 ,气候变化确实在发生 ,并且发生 的频度和烈度均超出我们的预期 。显然,我们需要达成 的第一个共识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并且愈来愈严峻 的现实 ,任何所谓的反证和否认或许只是掩耳盗铃般 的自欺欺人。在此次气候大会上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经过了连续三年的平稳表现后 ,2017年 、2018年再度反弹 。到底 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还 是做得远远不够?1.5度或2度 的目标如何才能按进度实现呢?或许 ,我们需要做得更多,更加坚定,并且更加有指向性 。

  以下几个问题 ,尤其值得关注 ,也应该 是当前气候传播中 的要传递 的重要信息 :

  第一 ,把公共意义和愿景带入有关气候变化 的绿色事业。任何经济实体,在财务收益的必然选项基础上,必须把环境、社会效益和公共责任纳入目标和愿景;任何投资活动 ,除经济回报外 ,ESG、责任投资和可持续性投资等必须自动成为投资决策 的关键要素;公共意义和愿景必须是人类财富创造活动有机且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 ;绿色必须始终成为人类活动的底色。进入新经济时代 ,绿色代表价值 ,绿色创造价值 ,没有绿色内涵的所谓经济价值在扣除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之后所剩无几,所以,公共意义和愿景并非经济不可持续,很多实证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第二,从两端发力相向而行实现绿色目标 。全球多边协议是“从上而下”的制度安排 ,需要广泛协调参与国 的利益和诉求,参与国以民生、发展 、福利和成本等因素,都能相对容易地拒绝协议或执行时消极应对 。协议本身立意高远 ,结构缜密,但症结却在执行层面 ,没有一定强制力的执行机制,国际协议全面落地的可能性不高。那么 ,为何不可以考虑同步采用“自下而上” 的方法呢?就是建立规则导向的气候要素市场和发明并推广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绿色技术一旦经济上可行 ,它的系统性推广就会提速,而广泛运用也就水到渠成。在所谓 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不仅 是催化剂 ,而且 是主要推动力 ,一旦通过市场使技术可定价、可交易,那么,即便出于经济考量 ,市场主体也会理性判断并调整其碳排放和碳足迹,经济个体合成 的结果是绿色经济整体收益的“帕累托改善” 。

  第三,深度运用相关技术使绿色经济流程平滑高效 。数字化时代 ,技术无处不在,绿色经济也不例外。绿色倡议在规范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诸多环节存在瓶颈和制约 ,仅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疏导和协调,但多元利益诉求的低程度披露和低精度量化始终约束效率 的进一步焕发 。假设换一个思路 ,把技术引入绿色经济流程 。比如 ,区块链技术 。运用区块链技术 的分布式记账方法 ,把绿色经济活动和所有参与者 的一举一动实时记录 ,任何修改都会同步呈现 ,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高度对称 ,任何 的“漂绿”(greenwash)和指标数据造假行为分毫毕现 。因此,可核实 的技术实现迎刃而解 ,其后的惩罚机制和强制措施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这些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上有争议或者有疑虑的问题,恰恰是媒体可以大有作为 的空间 。近些年来 ,我们看到在中国、在波兰、在欧洲 ,在全球各国 ,都有可喜 的变化正在发生 。然而,与此同时,IPCC最新发布的1.5摄氏度报告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 ,但跑步的速度还不够,记者与媒体 的职责 ,或许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指出这一点 ,并且用前瞻的眼光帮助厘清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看到 ,今天在座的有不少 是曾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朋友 ,中国参与气候谈判 、气候治理这么多年以来 ,政府 、媒体、学界 、企业 、民间组织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小 的“命运共同体”,我衷心希望,气候传播的朋友圈能够越来越大 ,气候传播的事业也能够不断地有“新鲜血液”参与其中 。

  再次感谢各位参加今天 的边会 ,谢谢!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