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2024-01-13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党 的二十大报告诞生记******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党 的二十大报告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丁小溪

  这是辉映未来 的历史时刻——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 ,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 ,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的报告。

  会场内 ,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心潮澎湃 ,一次次热烈掌声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

  这是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引领复兴的行动纲领——

  3万余字的报告 ,凝聚党心民心 ,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要求,擘画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的宏伟蓝图 。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 ,责任无比重大 ,使命无上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 的话语催人振奋 ,响彻在神州大地。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誓 ,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的磅礴力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深刻把握新的历史特点,牢牢把准新征程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党 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组长 ,全程领导党 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定 ,党 的二十大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

  一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 的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引领14亿多人民团结奋进夺取新 的更大胜利 ?如何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党的二十大, 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作为大会筹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草一份凝聚全党全国智慧、反映人民意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 ,是开好大会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全程领导了报告起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

  2022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中央政治局会议 ,决定成立党 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 。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王沪宁 、赵乐际 、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 。

  2022年2月16日 ,中南海怀仁堂 。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宣布中央关于成立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 的决定 。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起草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要求充分认识党 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工作 的重大意义 ,深入研究报告起草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并高瞻远瞩指出起草报告有五个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 的新 的历史特点——

  一是党已经走过创造辉煌 的一百年,正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我国发展面临新 的战略机遇。

  二 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国发展面临新 的战略任务 。

  三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既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也进入了乘势而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被迟滞甚至打断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 的战略阶段 。

  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走过第一个十年,必须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国发展面临新 的战略要求 。

  五 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 的战略环境 。

  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二十大谋划未来的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新的历史特点,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举一纲而万目张。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对于党 的二十大报告 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 。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体会议上精辟指出,党 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必须有一个统摄全局 的主题 ,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 ,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既要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主题一脉相承,又要充分体现新时代 、新征程、新阶段 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研究确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 ,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 ,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精神 。

  3月15日 ,党 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起草组同志认真交流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的认识和体会,讨论报告涉及 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5月17日 ,党 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

  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汇总情况汇报,研究讨论党 的二十大报告框架方案 。

  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点要求 ,为报告起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把握历史方位 。“把面临的形势分析透,把握住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 ,是起草好党 的二十大报告的前提和基础”。

  ——聚焦战略任务。“在部署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 、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项工作时要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未来5年党的战略任务展开” 。

  ——坚持守正创新。在思想理念 、政策举措上既要继承 ,又要勇于创新。

  ——增强斗争精神。“要充分体现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的精气神,各方面战略谋划和工作举措都要直面矛盾和问题”。

  这次会议讨论确定,党 的二十大报告 的框架方案按总分结合、先总后分 的结构 ,拟分15个部分,文件起草组分为5个小组负责各部分 的起草工作。

  谋深虑远 ,方能行稳致远。

  党 的二十大报告能否准确研判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积极回应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期盼,科学部署长远目标任务 ,考验着一个政党 的理论勇气和执政能力 。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修改党的二十大报告稿初稿。

  “党 的二十大不仅要谋划未来5年 的经济社会发展 ,还要在党的十九大部署基础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谋划 ,在思想理念、政策举措上既要继承 ,又要勇于创新 。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优良传统要弘扬,又要创造新办法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文件起草组要继续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上下功夫,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各方面各领域工作的方向和原则要求出发,不断增强报告稿 的思想性、战略性 、前瞻性 、指导性。

  对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思考和研究 的方法: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论,坚持战略思维 、辩证思维、创新思维 、历史思维、底线思维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 、国内和国际等 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确保得出 的结论 、作出 的部署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

  7月11日和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党的二十大报告送审稿 。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赞成报告稿的框架思路、内容结构 、重大思想、主要提法 ,并对完善报告稿提出了具体建议 。

  7月26日 ,北京京西宾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 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这里举行。

  “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 的中心任务,提出新 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团结奋斗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深刻阐释了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考虑 ,并就下一步将报告稿下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提出明确要求 。

  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自始至终高度重视 、全程领导,多次主持召开起草组工作会议,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报告稿 ,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

  “报告中许多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 、重大举措 ,都是总书记深入研究、反复思考、亲自提出来 的,这与他长期以来 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是分不开 的 。”文件起草组成员说 。

  从滴水成冰的内蒙古阿尔山边防哨所,到暑气升腾 的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从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的滚滚稻浪,到山东威海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 的阵阵海风……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 、“调研开路”,发现问题 、认识国情 、寻求规律,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广袤的土地上、广阔的视野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提供了丰厚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 ,以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创造 ,为党 的二十大报告起草提供了思想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理想信念 、真挚为民情怀、高度历史自觉 、强烈责任担当 ,潜移默化体现在报告起草工作全过程 ,起草工作扎实有力推进 ,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一场场扎实调研 、一次次深入讨论、一遍遍精心修改……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 ,文件起草组共召开6次全体会议,数十次小组和工作班子会议以及专题会议,对重要观点、重要提法、重要举措反复推敲 、论证 、打磨,报告稿在层层推进中逐步丰富 、完善、成熟。

  起草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全党全国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坚持走群众路线,反映人民意愿 ,汇集各方智慧,充分解放思想 ,广泛凝聚共识

  “在起草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起各方面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伊始就明确强调 。

  怎样科学总结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 的重大成就、主要经验,以及存在 的问题挑战、薄弱环节?

  怎样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持党 的全面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

  怎样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怎样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加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怎样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明确推进党 的自我革命的目标任务 、重点工作、重大举措 ?

  ……

  回答好这些重大问题 ,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智聚力 。

  1月27日,党中央向各地区各部门发出《关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决定就党 的二十大报告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同时,通过一定方式征求部分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

  按照党中央部署,54个单位承担重点课题调研任务 ,围绕26个专题开展调研 ,形成80份调研报告 ,共计132.7万字 。在3个月连续深入调研中 ,64个课题组到各省区市实地调研179批次 ;25个课题组对465个单位进行书面调研;10个课题组委托252个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各课题组共召开1501场座谈会 、18场视频座谈会 ,参会19022人次 。课题组咨询访谈1847人次 。

  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

  4月15日至5月16日 ,党 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围绕党 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 是全党全社会为国家发展 、民族复兴献计献策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的生动体现 。”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月份就对此次网络征求意见作出重要批示,亲自审定有关工作安排、进行专门部署,指明了此次网络征求意见 的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网络征求意见结束后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总结这次活动的成功做法 ,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 ,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

  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对策 ;建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想办法……在人民群众广泛响应 、积极参与下 ,活动期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 ,体现出了建言数量质量“双高”的特点 。

  经过认真梳理汇总,按照尊重原意 、分类整合 、突出重点 、简洁凝练的原则 ,摘编具有建设性 、代表性 的意见建议1675条,并印发文件起草组全体同志,各小组结合本组负责起草 的有关部分范围 ,逐条研究相关建议,提出吸收意见的建议。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开诚布公 、畅所欲言。

  6月9日、8月18日、8月23日、8月26日 、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成都 、沈阳、北京主持召开五场党 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31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各大单位和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

  7月4日至5日 ,文件起草组召开四次党 的二十大重点课题调研成果汇报会 ,分别听取了48个调研组围绕23个重点课题开展 的调研成果汇报。

  7月11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党的二十大报告送审稿 。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赞成报告稿 的框架思路、内容结构 、重大思想 、主要提法,认为报告稿立意高远 、视野宽阔 、亮点很多 ,思想性、理论性、战斗性都很强,并对修改完善报告稿提出了重要意见。

  7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报告稿 ,常委同志一致同意关于报告稿的修改建议 。

  7月28日 ,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审议党 的二十大报告送审稿。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致赞成报告稿 。

  8月4日 ,中央办公厅向各地区各部门发出通知,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 、征求意见。

  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 ,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 、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党 的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到9月1日 ,经统计,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108个单位在征求4700余人的意见基础上提交了书面意见,党外人士提交了10份书面材料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1570条 ,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435条。其中原则性修改意见173条,具体修改意见1262条 。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文件起草组还吸纳了中央领导同志 、从中央领导职务上退下来 的老同志对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

  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 ,文件起草组认真研读党 的重要文献,参考各方意见 ,召开多轮工作会议仔细研究 ,反复讨论斟酌 ,持续滚动更新提炼有关新提法、新举措 、新行动清单 ,到9月9日起草组5个小组分别召开了13轮工作会议 。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用好红色资源……不少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截止到提交党 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审议,文件起草组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稿共作出增写 、改写 、文字精简260处 ,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269条。

  9月7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三次审议党的二十大报告送审稿,要求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审议意见,抓紧修改报告稿 ,准备提交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 。

  9月9日 ,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二次审议报告送审稿 。中央政治局委员听取了文件起草组关于研究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修改报告稿的情况汇报 ,审议了报告送审稿 ,准备提交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审议 。

  9月26日、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党 的二十大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稿 。

  10月9日,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召开 。文件起草组全体同志认真听取与会同志意见建议,对报告稿进行完善修改 。

  10月16日 ,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一份份凝聚全党意志、体现人民意愿 的二十大报告醒目地摆在了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的座席前 。

  党的二十大代表由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选举产生 ,广泛分布在不同领域 、不同层级 ,对各行各业 、各个方面 的党员意愿 、群众诉求有着深刻了解。大会召开前 ,代表们通过不同方式 ,听取了所在选举单位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意见,并把他们的期盼和愿望带到大会上来。

  10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 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 。代表们结合实际工作,对报告发表意见 。会场内,气氛热烈,凝聚着共识,升腾着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 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 ,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 ,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 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根据各代表团和列席人员讨论反馈的意见 ,对报告稿又作出了修改 。

  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各方面各领域 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全社会全民族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过程,真正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 、充分发扬民主 、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 的过程 ,成为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实践经验 的过程 ,成为充分解放思想、广泛凝聚共识 的过程 。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宣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 的使命任务 ,引领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10月22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隆重举行。

  熠熠生辉的党徽下 ,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党 的二十大报告通过。

  万人大礼堂内 ,这个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澎湃着自信自强的跃动脉搏,昂扬着奋发奋进的崭新气象。

  新征程,新思路,新战略 ,新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分3个板块,15个部分 ,3万余字的篇幅中含有300多个新提法 。第一板块包括导语和第一至第三部分 , 是总论;第二个板块包括第四至第十四部分 ,是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部署 的展开;第三板块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宏伟蓝图 ,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这是一份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深刻昭示未来的郑重宣示——

  过去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 ,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意义,至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概述五年来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础上,以“3”+“16”+“4” 的结构 ,全面回顾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伟大变革 。

  3件大事彪炳史册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完成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16个方面和工作成就非凡卓绝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加强党 的领导 、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 的战略部署……报告总结了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4个里程碑意义启迪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 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 的中国焕发出新 的蓬勃生机 。

  事非经过不知难 ,成如容易却艰辛 。

  二十大代表在讨论报告中纷纷表示,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 的核心 、全党 的核心 ,在风云变幻中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在大战大考中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 、砥柱中流,充分彰显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 、战略家 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 、雄韬伟略 ,不愧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 、军队统帅 ,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 的掌舵者 、领航人。

  事实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 、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时间铭记,大地见证 。“两个确立”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已经写在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 、写在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坎上, 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

  这 是一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 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作出这一新表述 。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以真理 的精神追求真理 。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集中阐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不断回答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 、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报告指出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

  “天下为公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革故鼎新 、任人唯贤 、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 ,这10个写入报告、体现着中国人民“宇宙观 、天下观、社会观 、道德观” 的主干词格外抢眼 ,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的生动例证 ,彰显着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 ,指明了推进党 的理论创新 的根本途径 ,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实践证明 ,“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 的理论创新 ,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 的立场观点方法 。

  报告提出“六个坚持” ,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胸怀天下。这是我们党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 ,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立场观点方法 ,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根本 的政治立场 、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 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把握好 、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供了“金钥匙”,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

  “六个坚持”构成相互联系 、内在统一 的有机整体,贯穿体现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之中。把握运用好“六个坚持”,就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精神实质 、实践要求 ,更好地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 、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履职尽责的本领 。做到了“六个坚持”,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就会更加显著,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这是一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立足“两个大局” ,擘画复兴伟业 。

  报告在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 的同时,令人瞩目地提出九条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 的重大论断 ,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 的科学内涵 、旨归意义、目标任务、实现途径,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 的独特优势、实践指引、光明前景,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 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 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 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在这一基础上 ,党 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进一步科学谋划,提出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明确“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 的大台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 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 的实质性进展”等目标 ;报告明确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 的关键时期,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国家安全更为巩固”等主要目标任务。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国家安全 是民族复兴 的根基。

  在对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的同时 ,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 、依法治国 、国家安全三方面工作单列部分进行安排 ,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彰显了抓关键 、补短板 、防风险 的战略考量 。

  这 是一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时代答卷——

  “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确保党永远不变质 、不变色、不变味 。”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在党 。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分析了党所处历史方位 、面临形势任务、党情发展变化,以高度 的战略自信、战略清醒 、战略自觉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 、巩固长期执政地位 ,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的清醒和坚定 。”

  要深刻认识到我们党面临 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决不能有松劲歇脚 、疲劳厌战 的情绪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

  报告从七个方面对党 的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完善党 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对严峻复杂考验 的清醒认知 ,对以党 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 。

  报告指出,要落实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 ,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坚强领导核心 。

  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 ,弄明白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必将立于政治 的制高点 、真理 的制高点 、道义的制高点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

  这是一份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 的宣言书动员令——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前途光明 ,任重道远 。

  环顾全球,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审视国内,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 的重大考验。”

  越 是艰险越向前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贯穿全篇 ,体现在标题 、主题、导语 、正文、结束语各个部分。

  “新时代 的伟大成就 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的必由之路”……

  一句句精辟论述 ,激励全党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团结奋斗 ,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用伟大奋斗创造百年伟业 的中国共产党 ,必将用伟大奋斗创造新 的历史伟业 。

  民族复兴新征程上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庄严号召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务必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 的华章。”

  江山壮丽,前程远大 ,使命催征 。

  续写新时代十年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信心 、同心同德,埋头苦干 、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

李渔“无声戏” 的稗史意义******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在他后半生卖文糊口的生涯之始 ,改名渔,号笠翁 ,是清初一位毁誉参半 的人物 。李渔自己说 :“予生也贱,又罹奇穷 。”作为明清时期的一位戏剧和小说大家 ,他以戏曲小说为平生志业,声称:“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心应手,终不敢以稗官为末技 。”他是一位古代历史上少有的 ,不求科举荣身,专以卖文糊口 的职业作家。写出了戏曲理论名著《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 ,还创作了《十二楼》《无声戏》等风靡一时的拟话本集 。

  杜浚称他的《无声戏》“为从来小说之冠”;孙楷第说:“我们看他的小说 ,真觉得篇篇有篇篇的境界风趣 ,绝无重复相似的毛病;这 是他人赶不上 的……说到清朝 的短篇小说 ,除了笠翁外,真 是没有第二人了。”在小说史上 ,李渔 是和冯梦龙、凌濛初鼎足而三的拟话本大家,而他在戏曲理论和创作上的贡献又远远高出二者 。李渔拟话本能够自成一体,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和他“无声戏”的小说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李渔 的“无声戏”之说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小说视为无声 的戏曲 。他把自己的拟话本集命名为《无声戏》 ,并在《十二楼》的《拂云楼》中要读者“各洗尊眸 ,看演这出无声戏”,就是直观的体现;另一方面 ,认为“稗官为传奇蓝本” 。《笠翁十种曲》中 的《比目鱼》《奈何天》《凤求凰》《巧团圆》四种都 是改编自他的《无声戏》和《十二楼》。李渔重视戏曲和小说文体内在的一致性,在近四百年前就提出了小说是“无声戏”这样一种跨文体的观念,在稗史上可称独树一帜。在今天 ,小说与影视剧孪生同产 的现象更趋常态化,李笠翁 的小说文体理论和利弊得失,更具借鉴意义。

  从小说史的大脉络来讲 ,李渔 的“无声戏”说,具有三重 的价值和意义 :即小说编创方式 的探索、对文学性虚构 的肯定、以游戏的态度释放小说的活力。

  一、“无声戏” 是李渔首创 的拟话本编创方式 。他 的小说依傍戏曲程式化的角色 、情节和场景 ,小变其形 ,追求情节翻新 、立意奇巧的效果 。从宋元时代开始,各种话本 、拟话本集大都是取材故事类书,编辑成分要远大于创作 。罗烨《醉翁谈录》记载的南宋“话目”(故事名称)有100多个 。那时说书人 的职业素养 是“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 ,熟知洪迈 的《夷坚志》、皇都风月主人 的《绿窗新话》等故事类书 。孙楷第《小说旁证》 、谭正璧的《三言二拍资料》 ,梳理出“三言”“二拍”共198篇小说 的入话与正文故事的出处,可见冯梦龙 、凌濛初等拟话本作者 ,多 是以当时人编纂的类书与文言小说为框架改写小说。在没有本事依傍的情况下,小说家通常难以结撰数量众多 的短篇小说。因而,“三言”“二拍”之后,《型世言》《石点头》一类拟话本的题材来源更加杂凑 。清代拟话本集再也没有数十成百之巨的篇数 ,最大的原因在前出的话本小说和题材资源已被冯梦龙 、凌濛初等奄取殆尽。如凌濛初在“二拍”序中声称 ,因“三言”将话本搜罗一空 ,他的“二拍”只能将前人所弃 的“竹头木屑”缀合成篇。

  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绝大部分出自独创。对戏曲程式 、套路的逆向借鉴是李渔小说意取尖新 的关键所在 。李渔曾说过:“若稗官野史则实有微长 ,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李渔创作尤重脱套 、“脱窠臼” 。窠臼者 ,套路、模式也。它们的情节结构、人物命运走向有固定路数。“脱窠臼”就是反向 的构建方式 。李渔 是个技巧主义者,他 的翻新创造,乃是“仍其体质 ,变其丰姿”,“如同一美人,而稍更衣饰,便足令人改观,不俟变形易貌而始知别一神情也” 。所以他声言:“束缚文人 ,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 ,曲谱是也;私厚词人 ,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 ,亦曲谱是也。”曲谱之外 ,戏曲旧有的程式、排场,都 是李渔创作拟话本的灵感来源 。他只需要“小变其形”地移用过来,就解决了小说的取材问题 。其小说 的故事核心 ,往往是对旧有模式的逆向思维。如将才子佳人故事套用到同性恋故事上的《男孟母教子三迁》,才子追求佳人变成的《众美齐心夺才子》 ;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变成奇丑奇臭的阙里侯与佳人团圆到老。没有窠臼、程式就没有笠翁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因有成法和阶梯可循,才能稍更衣饰 ,就别出风神 ,大受欢迎。笠翁的小说和传奇构思方法出自同一机枢 。小说之称为无声戏 ,正 是小说对戏剧艺术技巧的依循借鉴,是在对戏曲程式中 的依傍中的求新 。

  “无声戏”这种小说观念 ,以戏曲格套做翻案文章 的构思方式 ,使李渔摆脱了稗史小说必然写实 的旧观念拘缚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事无所本” 、“凭空结撰”,虚则虚到底的虚构观念 。这是小说史上 的一大进步。

  二、以小说为“无声戏”,是对文学性虚构的肯定 。以戏论文,本质上是把小说视为虚构的游戏 。虚构这个概念 ,在小说史上相当难产。唐代之前 的小说基本上被纪实观念所左右。如鲁迅指出的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也就 是进行自觉艺术虚构。但 是,唐传奇作者们在“征奇话异”之余,往往在篇末把故事的讲述者、时间 、地点、听众一一交代清楚 ,以示故事 的真实性。如元稹的《莺莺传》:

  贞元岁九月 ,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张生与莺莺故事)。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

  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情景设置 ,还 是出于取信于读者的“实录”观念 的影响。直到明代 ,虚构才被文人们逐渐接受。如谢肇淛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 ,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在探讨戏曲创作之时 ,“贵幻” 、“奇幻足快俗人 ,而不必根于理”(袁于令)的见解更为常见。所以,李笠翁 的“无声戏”观念的本质就 是将小说创作向戏曲靠拢 ,使小说获得了艺术虚构、艺术想象的自由。这在小说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 的 。它使小说从自古以来 的“实录” 、“稗史” 的写实观念中解脱出来 ,给了文学性 的虚构以合理性。

  李渔并非没有看到小说与戏曲间 的区别。他指出“纸上之忧乐笑啼与场上之悲欢离合”“似同而实别”。小说要“悦目”,戏曲要“便口”。李渔的“无声戏”小说观 ,是对话本小说表演和讲述情景的某种回归。话本本是口头文学,是用戏剧性的情节人物打动听众。早期说书人的伎艺主要 是模仿人物口吻 ,像《快嘴李翠莲》《西山一窟鬼》 ,都含有类似戏剧性的表演因素 ,说书人一张嘴“自然使席上风生,不枉教坐间星拱”。话本叙事结构简洁单纯,“讲论处不滞搭 ,不絮烦” ,其精髓是一事统摄始终 的简单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快节奏 的情节,以人物口角动作表演其身份、性格等 ,本身就含很鲜明的戏剧性 。这种舞台性特点在冯梦龙 的“三言”中得到了改造。他强调“文心与俚耳相协”。俚耳是口头文学 的听众,文心则是雅文化的,具有深刻内涵 的文字 。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经典作品 ,情节进展缓和细致 ,在探询人物内心隐微和细节上平铺细描 ,这种“深度”的 、平淡化的小说 ,开始指向了私人化 、内向性的阅读 。但在“三言”之后 ,来自民间 的机智幽默和喜剧精神,在文人小说中变成了嫉愤的牢骚和嘲骂 。后者的故事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独立性,有沦为议论注脚之虞 ,戏剧性的场景更是几乎绝迹,拟话本艺术日趋没落 。

  李渔将戏曲“贵幻”的艺术追求,运用在拟话本创作中。所谓“非奇不传”,他的小说在情节上的陡转巧合 ,是戏场关目中 的出奇变相 。如《谭楚玉戏里谈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 ,男女主人公在戏台上表演《荆钗记》“投江”一出 ,借戏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是典型 的“戏中串戏”的程式变形 ;小说人物对话和内心描写都如戏中角色 的台词 ,简洁外化,不需“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 。在人物设置上,依循着“稗官是传奇蓝本 ,有生旦不可无净丑” 的原则,读者可以根据角色期待,作出轻松 的反映 ,引发笑声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 的一段话,畅言文学性虚构为创作者带来的如造物主那般的快乐:“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 ,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作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 ;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 ,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 ,即作王墙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 ;我欲尽孝输忠,则君治亲年,可跻尧舜彭篯之上。”在那个由笔墨构成的世界中,李渔认为作者 是无所不能的:可以是隐士高官 、可以做人间才子 、娶绝代佳人 ,又能成仙成佛、建不世之功……幻境纵横 ,全由自我做主。多么自由自在!畅快淋漓 !这是罗贯中 、冯梦龙等小说作者不敢宣之于口 的霸蛮权力。

  三 、“无声戏”的观念用游戏 的 、喜剧的主张,从桎梏中释放出小说 的生机 。自从冯梦龙用《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为“三言”命名,明末清初的拟话本集出现了《型世言》 、《照世杯》、《清夜钟》等一大批微言大义的堂堂名目。从这些小说集 的命名中,就可以看到,通俗文学对文以载道、道德说教 的正统文学的攀附。文人们用强烈的情绪化说教 ,覆盖了来自民间说书 的娱乐精神和幽默襟趣 。到《型世言》和《照世杯》一类拟话本 ,作者更急于救世,大量的说教之辞 ,味同嚼蜡 的故事人物,败坏了读者 的胃口 。“无声戏” 的小说观念强调了阅读的浅易性和娱乐化。“戏文是作给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 ,故贵浅不贵深” ,是迎合小说读者实际兴味的一种叙事模式。

  宋元话本 是诉诸听觉为主的感官艺术形式 ,人物情节类型化和叙述套语等口头文学特色,使儿童妇女和不识字者也可以“闻而如见之”。所谓闻而如见之,首先 是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戏剧化情节 。拟话本是由文人写作,供给个人阅读的文本,在脱离“听——说”艺术的过程中 ,小说作者掌握了更多自主权力 ,可以使作品在思想意蕴、个人风格 的深刻与独立方面走得更远 。但“读——写”模式 的深度文人化,却限制了作品在普通读者中的普及性和号召力。像李渔这样靠卖文糊口的作家 ,关心 的 是市场和生计 。在明清,戏曲是拥有最多受众,广受欢迎 的艺术形式 。在勾栏瓦舍之中,“说话”和戏曲都是现场表演的技艺 ,李渔将小说称为“无声戏” ,标榜小说的大众性 ,在某种程度上使拟话本又回到大众化传播 的层面 。在以小说为消遣娱乐 的本质上 ,李渔的小说更接近宋元说书,而非告诫连篇 的文人拟话本 。

  他用游戏消解小说受史传文学、雅文学规范而日益质枯呆滞 的风格 ,自豪地宣称:“惟我填词不卖愁 ,一夫不笑 是吾忧” 。李渔小说也采取教化之论 ,但填词之为游戏的理论 ,修正了明末拟话本文人 的正统说教。李渔声称“大约弟之诗文杂著 ,皆属笑资。以后向坊人购书,但有展阅数订而颐不疾解者 ,即属赝本。”他 的幽默感让一本正经的告诫 、教化变了味道。

  李笠翁的“无声戏”说出现的背景 是明清之际戏曲艺术的流行。与李渔同时 的尤侗 ,就称“天地一梨园” ,称其诗集为“便 是吾家院本 ,供大众手拍”(尤侗《西堂杂俎一集》,卷五) 李渔之后,仅从小说集 的命名看 ,就有《纸上春台》 、《笔梨园》,其中篇目也径名为“第一戏” 、“第一本” ,都 是师仿“无声戏”之说者。李笠翁 的作品流传海外,对江户时代日本娱乐文艺产生一定影响 ,冈晴夫称他为“戏作者”的先驱,即不言自明 的虚构、游戏三味和无用的文学 。

  总之 ,李渔小说能成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 的翘楚 ,得益于他的“无声戏”之小说观念,但“无声戏”之说弊端也 是明显 的。首先李渔将小说看成无声戏剧 ,将一个“戏”字横在胸中,将戏曲关目的随意装点 ,取代了拟话本由“三言”奠定的细致模仿现实的叙事性。小说中人物 的对话 、意识乃至场景都模仿剧场观念、舞台表演般 的单纯明快。“三言”中写市井日常琐事的氛围 、韵味,难以在舞台剧式 的场景中出现 。其次 ,李渔抱着舒郁解愤 ,自健脾胃 的目 的创作,戏曲环境的预设,保证了创作主体绝对的话语权。创作主体 的绝对权力,意味着对阅读者主体理性的剥夺 。戏曲演出 是在公共场合,观众的理解和反映被表演者和众人所牵引,作品偏爱友好 的人物性格,强化的 是社会的和公共 的生活 ,是对当时社会接纳规范 的反映。这些特性在话本的说书语境中有部分体现。文人创作 的小说纯为阅读的目的,而阅读的本性则有利于形成私人性的和内向性的自我。读者的理性阅读不适于作者随心所欲 的自我展现 。第三将小说视为“无声戏” ,势必使情节过于翻奇弄巧。明清戏曲情节模式追求巧合新奇 ,李渔写小说 ,如写戏曲那样“考古商今 ,到处搜奇迹”。像《女陈平》、《归正楼》、《十巹搂》之类 ,因此牵合关目,情节杂凑 。戏曲 的本质是以抒发情感为目的,小说则要尊重故事和人物真实性和内在逻辑。过于追求戏剧化使其拟话本成就难以超越“三言” 。

  在当今文坛,小说和影视剧互为依存 的商业传播方式,比李渔 的时代更受人们 的追捧。作为一种现象,李渔的“无声戏”理论至今仍有剖析 、借鉴的意义。

  (作者 :王昕 ,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6日 13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