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台 -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共创行业新价值
500平台2023-01-31 16:05

500平台

穿越1.9亿年的“恐龙”来看你——云南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恐龙化石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1月1日 ,在云南楚雄州禄丰市恐龙山镇一处陡峭荒坡上 ,一堆恐龙骨骼化石“新鲜出炉” 。只见仅3米宽 的台地上 ,大大小小 的恐龙化石躺在红色泥土中,犬牙交错挤在一起 ,其中有一条粗大 的股骨和一块椭圆形 的腹部肋骨如巨大的蒲扇 ,清晰可辨。

  “这里有大中小3具恐龙 的化石 ,属于早侏罗世的蜥脚型类 的恐龙,距今约1.9亿年,用两条腿走路 。恐龙化石如此集中 ,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在元旦来临之际一次发掘出3条恐龙 ,也是送给恐龙研究人员和恐龙爱好者的一份新年礼物 。”发掘团队领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告诉记者。

  连日蒙蒙细雨 ,发掘团队在发掘地点搭起一个塑料棚 ,尤海鲁和4位团队成员刨开潮湿 的泥土 ,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块大小不一 的恐龙化石 ,打上胶和石膏固定 。“在化石暴露后要对化石进行防风化处理 ,在现场绘制化石素描图 ,留存第一手研究资料 。发掘过程中 ,我们会将化石进行固定和打包 ,将化石包运送至禄丰恐龙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仓库内保存,留待今后修复 、研究、装架 。”尤海鲁边整理化石边介绍。

  “这3条恐龙除头骨化石被风化外 ,其他骨头比较完整。一条恐龙大约7至8米长,一条约5米,一条约4米 。从3条恐龙骨头化石挤在一起的形态看 ,3条恐龙可能 是群居 ,突然死亡的 。”发掘团队成员、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说 。

穿越1.9亿年 的“恐龙”来看你——云南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恐龙化石纪实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在云南禄丰发掘新发现 的恐龙化石。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每天一起上山发掘的还有王涛的同事董啟兴,以及昆明理工大学古生物专业的两位研究生赵染尘和陈刘润玄。作为发掘团队后援 的专家学者众多,有恐龙蛋研究专家王强 、古脊椎所技术室冯文清 、中国地质博物馆王娅明、北京自然博物馆张茜楠、中国地质科学院任鑫鑫、楚雄州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王国付等 。

  这3条沉睡了1.9亿年 的恐龙 是如何被发现的 ?2022年6月17日,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距禄丰县城30公里 的荒山上勘测时,助理工程师赵见波突然发现一片陡坡沙土中露出一块石头 ,疑似恐龙 的腿骨化石 ,他马上联系王涛来现场查看,王涛很快就确定 是恐龙腿骨化石,3条恐龙由此重见天日 。

  2022年12月28日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在禄丰市恐龙谷宣布对近年来楚雄州相继发现 的恐龙化石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发掘。此次即将发掘的恐龙化石点共9个 ,其中禄丰市恐龙山镇1个,武定县万德镇2个,双柏县大庄、大麦地和安龙堡3个乡镇6个 。

  据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俊介绍,本次三地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工作 ,于2022年12月12日获得了自然资源部同意发掘批复。此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多数位于斜坡上 ,整体埋藏较浅 ,骨骼形状清晰可辨 ,因周边土层风化严重 ,加之雨水冲刷等自然现象 ,已造成部分化石暴露于地表。实施抢救性发掘,切实保护好这些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迫在眉睫 。

  楚雄州享有“恐龙王国”“化石之仓”的美誉 。这里曾经 是恐龙繁衍生息 的天堂 。从1938年在禄丰县沙湾地区发现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到现在 ,全州已经出土了410多具恐龙个体化石 ,其中较完好者70余具,并发现了大量 的恐龙足印化石,尤其是早侏罗世 的恐龙,现在已知有14种,占全国早侏罗世恐龙 的64% ,也 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好 的两个地点之一(另一地点为南非)。

  专家对目前出露 的部分恐龙化石进行初步分析,除双柏县大庄镇的恐龙化石属于侏罗纪中晚期外 ,其余8个点 的化石均属于早侏罗世。其中,根据武定县万德镇发现 的化石推断 ,当地恐龙生存时代是侏罗纪最早期,比禄丰盆地以禄丰龙为代表的恐龙动物群还要早。禄丰市待发掘的恐龙化石点位于川街盆地,初步判断新发现恐龙个体较大 ,将为该地恐龙与禄丰盆地恐龙对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将进一步推进禄丰恐龙多样性 、分布及演化的深入研究。

  “还有3天,就可以完成禄丰这3具恐龙化石的发掘 ,然后我们去武定县金沙江大峡谷发掘两个点 的恐龙化石,春节后将转战双柏县 ,那里6个点 的恐龙化石更多,我们将在8月份完成3个县 的抢救性发掘工作。”王涛说。

  “武定县的发掘点 ,有可能成为目前我国发现 的最早的恐龙骨骼化石地点 。”尤海鲁表示 ,“随着恐龙化石发掘工作的深入 ,更多更翔实的发现、研究、推演、还原,将勾勒出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更为全面的存在现状,为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富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4日 08版)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在不久前公布 的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际传播类别共3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6件 、二等奖11件、三等奖22件。“这些获奖作品无论是议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手法还 是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效果等都有不少亮点,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真实、立体 、全面的中国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也探索了不少新的尝试,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中国日报社编委会委员朱宝霞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 。

  以国际视角展开叙事 ,主动发声

  百年征程 ,波澜壮阔。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从央媒到地方 ,各级媒体精心组织素材,从不同角度切入 ,生动诠释这一宏大主题 。众多获奖作品围绕百年大党 的奋斗历程、围绕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展开全媒体报道,精彩纷呈 。获得国际传播类别一等奖的新华社特稿《习近平带领百年大党奋进新征程》,聚焦建党百年,特别 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走过 的历程,围绕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展开叙事,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各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非凡领导力 ,揭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创造奇迹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获得国际传播类别一等奖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 的特别节目《非凡 的领航》 ,以两集 的篇幅 ,通过重大事件回顾、专家访谈等形式 ,全景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20年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 的辉煌成就,在非凡之年引领“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 、坚毅前行 。

  由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制作的作品《"Daka! PLA"(打卡 !中国军队)》 ,采取网络互动形式 ,带领网友沿着习近平主席视察过 的部队、接见过的官兵的足迹 ,深入基层部队实地打卡 ,聚焦部队武器装备,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 ,充分展现了新时期部队官兵风采和大国重器 的震撼力量,生动阐释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

  “如果说中央旗舰媒体的国际传播作品 是在传播中国声音,那么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更侧重于讲述中国故事”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广西大学东盟传媒暨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易文两次参与中国新闻奖评审。在她看来 ,今年的国际传播类作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立意还是表达都有非常好 的体现 。

  获得二等奖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专题《南京记忆·世界记忆》站在世界记忆 的高度,从海外公祭独特视角切入,广泛征集了来自世界五大洲 的侨胞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的所思所想 ,通过他们在海外所见所闻 、所做所感,倡导珍爱世界和平,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由芒果TV创作推出的获得二等奖 的系列视频报道《我们都 是追梦人》将个体奋斗故事融入国家发展主题 ,选取十位来自不同行业 、不同背景 的中国香港青年,记录他们北上创业的故事 ,展现内地发展给香港青年带来的全新机遇。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紧扣时代主题,聚焦发展潮流,将无数奋斗身影所组成 的时代图景加以提炼 ,让更多新时代青年乃至世界人民看到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 ,源源不断地汇聚“与时代同行” 的力量。

  “这些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围绕当前时代 的大事件主动发声,能够旗帜鲜明地宣传我们党 的百年历史以及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无论 是中央媒体还 是地方媒体 ,在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中都有生动体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任桐感受深刻 。

  直面国际热点话题,回应关切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 的步伐”。这 是一等奖作品人民日报社评论文章 的标题,也是《人民日报》就孟晚舟回国撰写 的独家评论。文章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发后,在国内各新媒体平台阅读量超2亿次 ,点赞留言超57万次。文章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 、比利时 、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 的60多家主流媒体主动转引 ,转引媒体包括美联社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彭博社、美国《时代周刊》等 。

  在朱宝霞看来 ,敢于在国际社会关心 的焦点问题中发声,积极回应国际关切 , 是这些获奖作品的另一个鲜明特征。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获得二等奖 的《南方周末》 的通讯《新疆棉花遭遇“明枪”与“暗战”》 ,文章聚焦西方国家污蔑新疆存在“强迫劳动”而拒用新疆棉花事件 。记者深入南北疆,走访了新疆多地 的棉花企业 、棉种企业等,对棉厂维吾尔族工人、棉厂老板 、农场主 、行业人士等深入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 ,同时采访专家学者 ,从学术角度分析中美竞争背景下 ,欧美多国如何炮制新疆所谓“强迫劳动”争议问题。

  同样,获得二等奖 的新华社面向全球推出 的英文纪录片《Documentary | Inside China: A Discovery Tour (重磅纪录片||真实中国:民主自由人权探索之旅)》针对常被西方媒体政客无端指责的话题,用大量事实予以回应 ,生动讲述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宗教信仰自由、反恐努力 、抗疫成效 、各民族文化保护等内容 。文字通过行进式探访和国际化表达,向海外受众特别是西方受众还原真实中国 ,让各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在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 ,现代中国在民主自由人权领域不断锐意进取的政治文明建设逻辑 。

  “这些作品直面西方受众关注 的话题,甚至是误解的话题,不回避不含糊,用事实予以回应”,在易文看来 ,强化正面叙事、主动设置议题,不停留在表面话题,而 是深入到重大话题上进行探讨 ,是近几年国际传播作品质量明显提高 的重要表现。

  以“他”语态讲述 ,深度触达

  鲜活 的中国有无限表达 。

  “在这些国际传播类别的获奖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另一种特点:‘他’者深度参与”,易文提到,“他”者 的深度参与 ,让作品 的国际传播力得到了更深体现。

  获得一等奖 的中国日报社五集系列视频短片《求索 :美国共产党员 的中国行》 ,以美国共产党员伊谷然 的“探索”之旅为主线 ,从“他视角”出发,采用真实体验 、实地感知 的“行走式”纪录片拍摄手法 ,由伊谷然深入一大会址、嘉兴红船等地开展实地探访、与国内资深专家、基层党员 ,以及来自美英的国际友人等展开对话,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解读中国故事及其背后 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视频吸引了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的用户观看和热议,全球传播量超过4500万。

  《求索 :美国共产党员的中国行》主创人员、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张春霞谈到创作最大 的体会时表示 :“建党百年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必须找准海外关注点 ,广泛深入采访,用国际化表达让海外受众愿意看 、有共鸣、能认同 ,才能实现有效 的国际传播” 。为了紧扣海外关注点 ,他们大量翻阅党史、研究文献等资料 ,并与外籍记者多次研讨 ,调研采访多位有切身体会 的中外友人和专家 ,脚本数易其稿,最终确定从“初心使命”“工作方法”“鲜明品格”“组织架构”“执政能力”等5个方面切入,以完整严密 的逻辑阐述百年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的运作机制 。

  同样获得一等奖 的《“东西问”之“观中国”系列报道》 ,是由中国新闻社在2021年策划推出。报道重点阐释中外热点话题背后的深层逻辑,邀请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撰稿或接受专访,形成一组兼具学理性与可读性的深度文章 。该组稿件通过海外汉学家、国际关系学者、资深媒体人的独特视角“观中国” ,客观公正地诠释中国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文明基因 ,引导海外读者观察中国时既能“知其然”,也可“知其所以然”,以塑造塑造可信 、可爱 、可敬 的中国形象。系列报道推出后受到境内外媒体关注,境内外网站涉及该组稿件的报道单篇转载均超200篇次 ,网络阅读量超3000万。

  任桐对“他”者深度参与 的另一种方式感受深刻:中西方媒体携手合作 ,共同制作推出。光明日报社 的二等奖获奖作品《建党百年系列报道》,就 是与土耳其《光明报》和捷克《文学报》合作,在7月1日纪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当天 ,在土耳其和捷克以当地语各推出 ,全面介绍党 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为使报道符合当地受众阅读习惯和国际传播规律,取得更好传播效果 ,双方团队就报道的策划 、采写、编辑和版面多次深度沟通 、共同推进 。报道和版面经我方编辑 、审校、定稿,由外方记者和作者署名撰写 ,以“借嘴说话”方式增强报道可信度 。

  在任桐看来 ,只有用符合当地受众阅读习惯和国际传播规律的方式 ,用国外朋友能够接受的语态去传播我们想要表达 的内容 ,才能够从以前 的“让我听”变为“愿意听”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才能增强国际传播的广度、深度 ,取得良好 的传播效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