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 - (中国)百度百科
五五世纪2024-05-21

五五世纪

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与路径******

  作者 :李卫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镜宇(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 的中心任务就 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本质要求之一。数字经济 是高质量发展 的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范围和影响 ,推动着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不断促进公平和效率更加统一 。因此,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必须坚持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 ,更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的理论逻辑和作用路径,全力推进“五个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

  以数据资源新禀赋重铸人口规模新红利

  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 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最能体现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 的40多年里,中国吸引了大量 的外资投入,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 ,带动国民经济 的繁荣增长。但随着发展的变化 ,这些人口红利正逐渐改变 。新时期 ,中国庞大 的人口规模如何重焕生机 ?数据新要素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 。数据要素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性 ,体现为数据量越大,场景越丰富,数据使用价值就越高 。而数据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因此 ,占有全球18%人口 的中国无疑具有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 的数据资源优势,人口迎来了数字时代 的新红利 。数字经济助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要路径在于改善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

  在人口结构方面 ,数字技术的虚拟、开放、共享等特征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 的时空壁垒、信息壁垒、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更为自由地流动 ,为城镇化进程营造更好 的环境条件。此外 ,数字经济为城市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其巨大的创造效应催生了更多城市就业岗位,例如外卖员、滴滴司机 、物流配送人员等 ,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意愿和就业供给。在人口素质方面,无论是数字核心产业本身,还是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都对劳动力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其产生 的“优胜劣汰”效应将倒逼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整体提升 。城镇化水平 的提高和人口素质 的提高都 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数字技术新优势增加共同富裕新机遇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扎根于社会主义本质提出 的最能反映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共同富裕 的重要一点是致富机会要相对均等。数字经济能够助力共同富裕 的逻辑基点在于数字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普惠性技术,这与社会主义本质紧密相关 。数字经济依托其“互联互通 、共建共享”的技术特征 ,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广泛的正外部性 ,有助于改善传统工业经济下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技术支持的劣势地位,增加低收入群体 的致富机会 。

  于后富群体而言 ,首先 ,致富机会不均等往往受教育程度影响,后者则导致了个人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不均等 。数字技术与教育相结合衍生的新型教育资源和远程授课等新型教育方式,大幅改善了知识获取 的公平性 ,促进了“教育致富” 。自2010年以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国内外高校已经陆续提供线上免费公开课程。其次 ,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 的数字普惠金融构建了以信用取缔抵押 的新金融体系,有效缓解了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的获得借贷资金 的机会,推动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了“创业致富”。再者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空前发达,促进了“才华致富” 。于先富群体而言,数字技术还有利于强化经济活动的时空关联性 、产业关联性和主体关联性 ,能增强先富群体对后富群体 的带动作用。对政府部门而言,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治理,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 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增强政府决策 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健全完善政府在共同富裕中的体制保障作用 。

  以数字经济新形态提升中华文明新高度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着力于解决中国主要矛盾 的最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数字经济凭借其高效性和创新性 的双重特征,能够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物质文明方面,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蕴含的信息价值优化了传统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进一步释放了劳动生产力 ,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了物质产出和物质财富 的创造速度 。就GDP增速而言,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 ,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 。精神文明方面,数字经济则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在文化领域 ,数字技术为系统化地记录 、保存、继承广大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中华文化 的传播 、普及、弘扬提供了更有力的方式 。基于数字孪生 、VR、AR等技术的数字文旅产业以其资源无限和时空无界的新特性,不仅解决了传统文旅的供需不均衡问题,更是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旅客体验 ,刺激了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兴趣,满足了人们对文化高质量发展 的精神需求 。在社会服务领域 ,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育 、医疗、卫生 、交通等公共资源的供需匹配效率 ,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精准化和智能化,提高了民生保障水平和居民幸福度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匹配上 ,数字经济所具有 的长尾效应特性使得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 、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在最大化程度上得以满足,延展了人们 的精神生活空间,提高了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性 。

  以数字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发展新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是基于新时代背景的最能体现全人类发展诉求 的两个现代化 。环境保护及和平发展是全球现代化 的共同特征。数字经济的先天优势更有利于打造绿色经济和共享经济 。一方面 ,数字技术应用于能源生产和环境监测 ,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监测效率,加强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的协同治理 ,从治理路径上缓解环境问题 。更重要的是 ,5G、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大幅压缩研发成本和市场化进程 ,助力能源结构加速变革,从治理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 ,数字经济背景下 ,国际贸易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数字技术通过简化交易流程和透明交易信息 ,大幅减少了国际贸易的交易周期和交易成本,推进跨境数字服务贸易 的蓬勃发展,深化了各国在经济领域 的分工和合作。更为深刻和长远 的影响在于 ,以互联网为核心 的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日益缩短 、关系日益亲近、文化日益交融,有助于增进交流与合作 、减少对立和冲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创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

多地奋力冲刺稳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 、稳就业 、稳物价工作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实现质 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明年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 。当前,多地纷纷抢抓时间窗口,全力以赴冲刺经济稳增长,并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

  巩固经济回稳向好态势

  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相继召开会议 ,释放奋力“拼经济”强烈信号,并提前谋划明年经济工作 。

  12月1日 ,河北省召开会议指出,当前各项工作已进入攻坚冲刺 、决战决胜 的关键时期 ,要扎实实施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与接续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12月1日至2日 ,河南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稳底盘、激活力、增动能 ,推动经济实现质 的有效提升和量 的合理增长。

  12月2日 ,上海市召开座谈会 ,提出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发力;也要着力锻长板、补短板 、固底板。黑龙江省日前提出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今年经济运行工作中的短板弱项,逐一谋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 。

  从具体抓手来看,稳工业 、扩投资、促消费仍是“重头戏”。贵州省提出 ,要把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全面增强优势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福建省要求 ,强化项目攻坚 ,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债券、专项借款等 ,加快推进各类投资项目建设进度 ,谋划生成更多大项目 ,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安徽省提出 ,促进消费加快恢复 ,统筹抓好促消费系列政策、生活服务业纾困等政策落地实施,加大汽车 、家电等大宗商品促销,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近日 ,多个省份还纷纷“组团出海”拓市场 ,其中既有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传统外贸大省 ,也包括四川、湖南这样的内陆省份。

  四季度对全年经济运行十分重要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 ,各地区各部门应努力抓住四季度关键期、年初开局期 、政策窗口期 ,全方位 、多维度发力,巩固经济回稳向好态势 。

  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继续实施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稳增长 ,要以自身发展 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 ,明年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转型到了关键时期 ,需要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将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通盘考虑和有机结合 ,统筹推进各项经济工作 。

  “经济增长与就业 是同向关系,没有合理 的增长 ,就业就不可能得到保障 。稳就业和稳物价则可以共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连平表示,所有“稳”的前提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稳增长,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 ,明年经济工作 的重点在“三稳”和“四敢” 。“三稳” 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即稳增长 、稳就业和稳物价 ;“四敢”则是“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 、企业敢干 、群众敢首创” ,“四敢”导向有利于调动各方摸索试错 的积极性 ,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 。

  “当各方都‘敢为’‘敢闯’‘敢干’和‘敢首创’ 的时候,活力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好。”徐高说 。

  对于稳增长 的预期目标 ,近期多位经济学家提出了分析建议。比如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建议 ,明年应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由于今年基数低,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 的影响 ,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 ,实际增速还可能更高一些,应力争今明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则撰文表示,明年我国经济 的合理增长区间应为6%至7%。这个区间意味着在今年较低的增长基数上 ,明年经济明显恢复,今明两年平均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与2020年—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持平。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稳增长,要着力激发内生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庞溟认为 ,预计下一阶段 的工作将针对社会有效需求偏弱 的矛盾 ,以消费 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支撑 ,重点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 ,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 ,以深挖潜、重视大宗消费、促进消费复苏为补充,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调动企业部门和社会资本积极性 ,推动稳增长 、稳就业 、稳物价政策举措有效实施 、接续发力。

  连平表示 ,明年在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消费恢复仍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 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扛起“稳投资、促增长”大旗 。较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和较为充裕 的项目储备 ,将成为明年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的两大支撑。随着技改投资和高技术投资需求的不断释放、民企经营状况 的改善带动投资积极性 的提升和金融信贷的大力支持,制造业投资也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增长 。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 ,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 的诸多问题 ,核心一点 是预期转弱 ,特别 是民间资本对于未来的信心和预期不足。因此 ,2023年国家将更加重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以增强经济发展 的内生动力 。

  “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但我国应对冲击能力强、政策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并没有改变 。随着经济政策更多向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发展聚焦,更加注重激发各方活力,中国经济一定能加速回稳向好。”徐高表示。(本报记者 熊 丽)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