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_ - (中国)百度搜索
55世纪2023-01-31 16:05

55世纪

甘肃肃州种业“新事”:5G无人驾驶作业 种子有了“身份证”******

甘肃肃州种业“新事”:5G无人驾驶作业种子有了“身份证”

  1月上旬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内,科研人员进行种子实验 。李建平 摄

  (新春走基层)甘肃肃州种业“新事”:5G无人驾驶作业 种子有了“身份证”

  中新网兰州1月11日电 (闫姣 刘潇田鹏鹤)作为以蔬菜花卉制种产业为主 的“国字号”产业园,位于甘肃酒泉市 的肃州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随处可见“肃州种子播种全球” 的标语。该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芦克明解释这种“底气”时说,肃州种子占据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并销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

  肃州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是全球公认 的最具优势 的农作物制种区之一,被誉为“天然 的种子繁育场和种子生产黄金带” 。从专注于为国外作物制种 ,到如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40余年来,肃州种业不断与时偕行。

  有多年农机产品生产经验 的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见证了肃州种业 的发展 。企业技术中心主任付秋峰1月上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企业由生产种子加工机械 的“小铁匠铺”起步,到如今成为业界“领头羊”,目前已布局种子全产业链,“我在很多文献中看到,肃州区种业也经历了由小到大 的发展过程 。”

图为肃州区“老牌”企业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陈列展示各类种子。 闫姣 摄

  肃州区“老牌”企业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陈列展示各类种子。闫姣 摄

  “每条加工线每小时的种子加工量为10吨 ,正在往每小时15吨发展。”付秋峰说,以前种子加工手段落后 ,效率、规模都提不上去 ,这几年在自动化方面进步很快,新近研发 的5G无人驾驶抽雄机 ,再次延长了制种业的产业链 。

  据该企业下属田间育种装备制造公司经理侯景僖介绍 ,无人导航抽雄机主要用于杂交制种玉米的去雄作业,以获得最优质杂交玉米种子,通过提前设置程序,规划路径,自动完成田间作业 ,“以前进口设备进价高 ,且有些水土不服 ,需要人工一颗一颗抽取玉米雄穗,劳动强度大。我们研发这款产品后,一天能代替近300人工 。”

  如今 ,酒泉市已有200多家登记注册种子生产企业 ,已建成种子生产基地50多万亩,参与制种农户7.2万多户,先后培育了玉米 、花卉和蔬菜种子品牌20多个 ,审定、登记各类农作物品种1000多个 ,制种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 。

  制种为当地带来“名声”的同时,也引来了投资,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就 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中新网记者走访该公司生产车间时看到,各个生产线有蓝色、粉色、红色 、紫色的玉米种子在生产线上传送 ,每个包装袋上都有二维码 , 是该产品 的“身份证”,便于消费者识别产品真伪。

  该企业后段加工负责人闫常斌说 ,目前生产车间在售 的有26个品种,而且每年还有新研发的产品,“单粒播种由我们公司首先提出 ,而且在售产品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所有质量指标在行业领先,高于国家标准。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和病虫害 的影响 ,我们有不同配方。”

图为肃州区应用于种子制造业的5G无人驾驶抽雄机 。 李建平 摄

图为肃州区应用于种子制造业 的5G无人驾驶抽雄机 。李建平 摄

  酒泉蓝翔园艺副总经理郭海辉称,企业主要以花卉种子加工生产为主 ,而且自建了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达到3200份 ,在2020年通过了国家级评审 ,“后期也会通过引种 ,来增加存放的草本花卉种质资源 。”

  目前,酒泉正以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为引领 ,构建研发繁育、种植加工 、检验检测 、机械制造、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和世界级蔬菜花卉种子基地 。

东西问|曾明 :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 ,再度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激励奋进,引发热议。此古语出自苏轼名篇《思治论》 ,中新社“东西问”特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解读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中新社成都1月6日电题:为何在人生“至难” ,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

  ——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古之人 ,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年仅26岁的苏轼在《思治论》中提出疑问 。苏轼用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给出答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 ,他写下“天下第三行书”与千古雄文《赤壁》二赋 ;晚年被贬惠州 、儋州,依旧乐观旷达,留下华章无数 。

  在人生低谷 ,苏轼如何从“至难”转向“至远” ?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用什么样的精神面对“至难”?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苏轼为什么在《思治论》提出“古之人 ,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 ,彼独何术也?”

  曾明:苏轼一生 ,元丰二年(1079年)遭遇“乌台诗案”之前为前期,元丰四年(1081年)“筑室于东坡 ,自号东坡居士”之后为后期,中间两年可谓大彻大悟期。他 的一生 ,大起大落 ,大喜大悲 ,前期“桃李春风”,后期“江湖夜雨”。

  《思治论》为苏轼26岁时所作 ,恰好 是他“桃李春风”之时。当时苏轼出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已两年 ,他洞察民间疾苦 、了解地方行情。在文中对当时朝政“三患”,即“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之弊,提出了要“课百官 ,安万民 ,厚财货 ,训兵旅” 。

  在《思治论》中,苏轼还提出了“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一问。可见,“至难”和“至远” ,在苏轼心中 是辨证认识的 。即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由难转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幼树会成林,溪流终入海。他坚信只要定下心思去做 ,就肯定能达到目标 。

四川眉山三苏祠内 的苏东坡 的雕像。张忠苹 摄

  中新社记者 :苏轼提出的哪些主张 ,对今日中国式现代化仍有参考之处 ?

  曾明 :《思治论》全文虽只有2000余字,却清晰表明了苏轼早期的一些理念。他在文中表示 ,执政重民生 ,以人民为本;安定靠制度 ,讲规则规矩 ;太平须“活法” ,应改革创新 。

  此外,《思治论》还提出“发之以勇 ,守之以专 ,达之以强” ,其意为在目的明晰 、规划周详的情况下 ,政策就应得到坚定不移的执行 ,只有这样,事业才能获得成功 。

  苏轼一生据“活”而变 ,从中看到了人世间 的善 。他明白“功业见于变”,认为“执一而不知变,鲜不厌者” ,做到了“一”与“多” ,“恒”与“变”的统一。苏轼主张渐变,而不是“突变”。苏轼“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通变”思想,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王磊 摄

  在文化方面 ,苏轼因“活”而新 ,从中发现了万物的美。他深知“新”乃自成一家之根本,这在诸多诗文中有言。《书吴道子画后》论作画 ,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评草书》讲书法,说“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

  苏轼通过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以文为赋 、以赋为文、以诗为文等做法 ,使新体更加成熟,旧体别开生面 。比如《雪堂记》等均缀以骚体 ,《观妙堂记》等以对话行文 ,呈现赋体文的特点,前、后《赤壁赋》等,打破成法以赋为论 ;《庄子祠堂记》等借“记”作“论”,使文章获得更加不朽 的生命力。

  不拘法度,不断创新,苏轼对“活法” 的创造实践,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而言 ,依然具有启示。我们要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让世界亲近中华文化 ,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读懂中国人民 、读懂中华民族。

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内欣赏苏轼名作《潇湘竹石图》长卷 。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 :苏轼有哪些华章,成于“犯其至难” ?为什么艰难困顿之时 ,反而成就他艺术 的辉煌?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用什么样 的精神面对“至难”?

  曾明 :苏轼不仅将“活法”贯通于诗文词赋、琴棋书画,甚至待人接客之中,还实践在他“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快意逍遥之中 。自然中的“烟雨” ,生活中的“烟雨”,仕途中的“烟雨”,在苏轼看来,都 是由“至难”向“至远”转换的必由之路。

  不管“大江东去”,还是“明月几时有”,惬意欢喜、磨难坎坷 ,苏轼始终保持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他在“至难”中依然能够保持从容洒脱 、怡然自得 的快意人生 。年过六旬 的苏轼被贬蛮荒之地儋州 ,他不绝望不怨恨 ,而 是登高望远 ,享受绝美海景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屡遭打击 ,沧桑羁旅 ,却仍有“人生如梦”的哲思 ,有“江海度余生” 的豁达 ,有“竹杖芒鞋轻胜马” 的遐想 。苏轼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包含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 的可能性,展现了最为健全、圆融 ,可信 、可爱、可敬的活生生 的真实人生,几乎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所有期许 。

观众在参观“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杜洋 摄

  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样反映出 ,事不避难 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

  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一万年 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太多风雨坎坷。面对任何“至难”,我们始终迎难而上 ,这与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境界、宽容的理想格局密切相关。事不避难难变易,胸无“至远”易变难 。新年新气象,中华民族人人都心怀“至远” 的目标 ,就没有克服不了 的“至难” 。(完)

  受访者简介 :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10月至2019年4月任西南民族大学第九任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 、文论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诗学‘活法’说考索”等4项,出版专著6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 、转摘 、全文转载 。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