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 -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2023-01-31 16:05

元宇宙 :概念 、挑战与治理******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在2022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元宇宙” 的发展与应用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提出、探索到逐步走向应用,元宇宙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一步步将虚拟与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会在未来更加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如何认识元宇宙 ?元宇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应该对元宇宙采取怎样 的治理方式 ?本版特约请四位青年学者,围绕上述话题进行讨论 。

  与谈人

  赵精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贺超城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

  张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

  李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底亚星 冀文亚

  元宇宙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主持人:当前 ,元宇宙既是社交网络上 的一个“热词”,也 是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和理解元宇宙 的概念 、特性与实质?

  赵精武 :现阶段,学术界与产业界尚未对元宇宙 的概念形成共识,原因在于元宇宙技术本身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演进方向 、应用场景、技术特征等要素尚在发展。当前对元宇宙概念的界定大多侧重于对元宇宙组成要素或技术特征的探讨 。

  总体来看 ,有关元宇宙概念 的界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 是物质世界数字化,即在互联网实现人类视觉 、听觉数字化 的基础上,元宇宙实现了触觉 、味觉等各种感官体验的高度仿真 ;二 是“平行世界” ,即元宇宙描述了人类能够在虚拟空间进行与现实世界相同 的活动;三是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 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和身份系统层面相互交叉融合。

  可以确定的是,元宇宙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 的一种新形态 。一方面 ,元宇宙 是一种全新 的网络平台,集合了社交、公共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 、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了企业平台与公共平台 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元宇宙也 是一种信息技术的“统合体”, 是以区块链、人工智能 、VR/AR技术 、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底层架构 的综合技术形态 。

  张梁 :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元” 的解读,窥探元宇宙的特质 。

  一方面 ,“元”有本质、根本的意思 。元宇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类的感知摆脱了对客观物质世界 的依赖,突破了虚实的界限 。在元宇宙中,人们身体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使得我们对于感知的认识更为抽象化、本质化。

  另一方面 ,“元”有向度、维度 的含义 。多维数据是元宇宙的关键要件。互联网 的诞生开启了现实世界数字化的进程 ,用户 的数据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记录下来 ,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用户在数字世界中的“立体画像” ,但这些“立体画像”仍然 是一维 的 ,因为它们 的来源 是用户本身;而元宇宙中 ,人与物 、人与环境 的数据相结合,形成多维数据,这使得元宇宙能够反过来为现实生活中 的诸多问题提供更有效 的解决方案。

  李珍 :关于元宇宙的概念界定,必须澄清元宇宙与现实世界之间 的关系 。从词源上讲,元宇宙(Metaverse) 的词根“meta”在古希腊语中有两个基本涵义:“之后”和“超越”。元宇宙既 是现实世界“之后”的宇宙 ,又 是“超越”现实之上的宇宙,现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 是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愿景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类似于元宇宙的构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并不罕见 ,如柏拉图 的《理想国》、奥古斯丁 的《上帝之城》 、康帕内拉 的《太阳城》、培根 的《新大西岛》。然而 ,元宇宙与以往构想 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 是一种“虚拟现实” 。所谓虚拟现实,不 是指虚无缥缈 的现实,而 是指现实 是被某种称为“虚拟”的手段构造出来 的 ,即现实在表面上看 是“虚拟”的 ,但实质上却 是真实存在的。

  贺超城:元宇宙的概念其来有自 。美国数学家弗诺·文奇在1981年出版 的“赛博朋克流派”开山之作《真名实姓》中构建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沉浸式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 的《神经漫游者》中提出了“赛博空间”概念 ;1991年 ,赛博空间又催生出“镜像世界”的技术理念:现实世界 的每个场景都可以用技术手段映射到人工编制 的计算机程序中 ,且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其交互。自2021年美国游戏公司Roblox携元宇宙概念上市之后,元宇宙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解读 。我理解,元宇宙 是基于数字技术而构建的一种用户以数字化身份在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人类世界交叉融通下参与交互的社会形态, 是人类对未来数字文明高阶形态的想象与建构。

  元宇宙带来多层次 、多领域 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 的 、深刻 的 、全面的影响 ,但任何技术 的发展总 是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基本特征。元宇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梁 :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交互方式 、交互效率的革命是推动新业态出现 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革命以前,接触式交互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信息革命后,非接触式交互的效率大大提升,例如,互联网购物的出现和爆炸式发展,就得益于非接触式交互方式 的成熟和其效率 的提升 。在元宇宙中,人们能够实现全身心沉浸式交互,用户以数字身份进行交互 的同时 ,能够体验与真实世界相似的感受 。这种交互方式 、交互效率 的变革可能会给目前技术条件下仍旧依赖接触式交互 的产业带来巨大影响 。同时 ,这种变革也蕴藏潜在风险与挑战。例如 ,逼近真实的交互体验 ,使得具有技术本质 的元宇宙变得不再 是人类个体与社群互动 的工具 ,而有可能成为个体的延伸,变成越来越具有生命特征 的“幻肢” ,一个愈发独立的实体 ,这将给法律如何定义“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珍:从社会关系来看 ,元宇宙社会可能存在两种不同 的发展前景 。元宇宙先驱托尼·帕里西提出了元宇宙的基本建立规则:元宇宙 是无人可以控制的、开放自由的,并且适合所有人的最为广泛的社会空间 。这种规则,可能会赋予所有人“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无疑 是一种前景乐观 的未来网络社会“乌托邦”——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摒弃现实世界的很多“包袱”,开始新 的社会生活 。但由于虚拟世界的数字化本质,所有 的社会行为都会有数据记录,这些留痕数据可能会被人盗取 ,而达到对社会成员 的操控和利用 ,这反而催生了一种新型 的社会不平等 ,导致悲观前景。

  从个体层面来看 ,元宇宙能够带来不同于以往数字技术 的超强沉浸感体验,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社交、购物、工作、学习、旅游等大多数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身心愉悦。但久而久之 ,它极易造成人们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界限 的混淆 。这里涉及三个哲学问题 。一 是知识问题 :我们能否知道究竟 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就像庄周梦蝶,如果梦境足够真实,庄子怎么知道自己 是不是在做梦呢?二是实在问题:虚拟世界 是真实 的还 是虚幻的 ?三 是价值问题:你能在虚拟世界中过得好吗?如此,人们会陷入对世界和自身 的认知疑难,认知疑难可能引发心理疾病风险 、人格解体风险和成瘾性风险;若进一步发展 ,认知疑难还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

  赵精武:从数字经济发展来看 ,尽管我们尚无法准确预见元宇宙未来 的技术形态和技术架构 ,但可以确定的是 ,元宇宙概念 的提出意味着数字经济正朝向更高效率 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向发展 。例如,在具体应用层面 ,元宇宙在未来或许能够改变传统业态模式,延长既有 的产业链经济价值,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在智能制造领域 ,元宇宙能够改变“生产—物流—销售—用户售后” 的供应链形态 ,实现更高水平的定制化服务 ;在社会信用系统层面 ,元宇宙技术能够构建起一整套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 ,借由区块链等底层技术优势 ,实现社会信用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各地各部门信用数据也将相互联通 ,组成国家层面 的社会信用大数据;等等。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总是呈现两面性特征,元宇宙技术也不例外 。在数字经济领域,元宇宙可能带来 的挑战至少表现为 :新一轮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 ;现有 的信息基础设施或将无法支撑全球或全国规模 的元宇宙空间运作;某些互联网巨头为谋取竞争优势而各自打造相对封闭的技术生态 ,进而导致技术发展滞缓;等等 。

  贺超城:通过上述讨论 ,不难发现,元宇宙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利好与机遇 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挑战 ,这集中体现为市场性风险 、社会性风险、个体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关于市场性风险 ,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为巨额资本进行资本操纵和巨头公司进行行业垄断提供了隐蔽空间;元宇宙中虚拟货币与现实世界 的经济体系之间 的联动 ,可能导致元宇宙中虚拟世界的经济波动溢出到现实世界 。关于社会性风险 ,元宇宙中 ,自然人和虚拟数字人构成 的群体可能由于群体无意识引起群体非理性;法律 的滞后性可能使得元宇宙面临伦理冲击和挑战。关于个体性风险,元宇宙因其人机交互、沉浸体验而具备天然 的“成瘾性” ,过度沉迷虚拟世界可能会加剧社交恐惧;元宇宙中产生和存储大量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增大 ;元宇宙中的丰富数字内容 ,可能造成知识产权风险。关于技术性风险,元宇宙中规模庞大 、高复杂度 、及时迅捷的渲染 、仿真和交互带来的高性能算力要求是技术性风险 的隐患 。

  赵精武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述机遇和挑战 ,大多还处于假想阶段 。囿于元宇宙技术自身 的不成熟 ,客观上我们还很难精准定位和描述元宇宙技术能够带来 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既对元宇宙技术未来成熟的可能性抱有期待 ,也不应过分夸大元宇宙潜在的技术优势 ,而应当在对机遇与挑战的统筹考虑中,未雨绸缪探索平衡安全与发展 的有效治理策略。

  从制度、技术、价值等维度探索元宇宙治理之道

  主持人:从历史发展进程看 ,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元宇宙的出现正 是回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发展趋势 ,如何更好地对元宇宙进行治理?

  张梁 :目前 ,芯片 、网络通信、虚拟现实等诸多细分领域的底层技术还不能完全支撑现阶段对元宇宙未来全景的构想,元宇宙的发展还处在初期 ,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元宇宙的治理 ,应整体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 ,对于已经出现的具体风险则应当适时处置 。

  一方面 ,对于现阶段来说,促进发展是主题 ,对元宇宙的治理应主要 是规范和引导。在政策上,需要给予相关领域前沿企业、机构较为充分 的发展空间,激发元宇宙相关领域创新驱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引导技术 、资本、人力等要素合理有序进入 。

  另一方面 ,对于因元宇宙热潮产生的乱象,需要及时介入治理 。例如 ,元宇宙的出现为NFT(非同质代币) 、虚拟货币等新型数字财产提供了更广泛的投资交易空间 ,但也为新形式的洗钱 、非法集资、诈骗 、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通道,并出现了一些资本乱象。现阶段,元宇宙中“炒房”“炒币”现象层出不穷,资本市场中围绕元宇宙热炒概念 ,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助力相关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反而使得元宇宙相关技术 、服务愈发资本化 。对此需要保持警惕。在发挥资本促进元宇宙产业发展积极作用 的同时,应防止其无序扩张 ,限制其消极作用 ,让元宇宙产业发展能够给人民生活带来真正实惠。但从本质上来说 ,前面谈到 的这些因元宇宙热潮产生的问题属于“新瓶旧酒”,它们并不是元宇宙自身特质带来 的新风险,而 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固有风险在元宇宙上的具体展现 ,现有制度能够较好应对 。

  赵精武 :从来都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信息技术,对新兴技术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 是必要的。而如何配置治理措施 ,首先应当审视这些新兴技术对现有法律制度和治理体系提出何种新的挑战。在主体层面,自然人在元宇宙中有自己对应 的“虚拟人”身份,需要遵守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制度规则;同时,产业界所描述的“虚拟人”的真实性,在目前看来主要还 是感官层面的真实性,“现实人”与“虚拟人”在法律主体资格层面上 的差异还不明显。在风险层面,从产业界所设想 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来看 ,元宇宙安全风险治理需求集中于数据安全 、服务提供者 的法定义务 、虚拟财产交易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等领域,其安全风险表现形式可能与主流技术导致的风险事件有所差异 ;同时,元宇宙安全风险的损害结果和侵害 的民事权益,与主流技术导致 的风险事件基本相同,元宇宙中用户行为所导致 的法律责任仍可追溯至特定法律主体 ,“主体—客体—内容” 的法律关系结构尚未发生实质变更 。但也应认识到,伴随元宇宙技术 的发展与迭代 ,当技术能够真正抹除虚拟人与现实人 的身份关联时,就必然会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前所未有 的挑战。因此 ,元宇宙的治理应当遵循过程风险预防的基本思路,即根据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 的特征及其相应社会风险 ,优先在法律解释层面补足有关元宇宙治理规则 的不足 ;当现有治理体系无法回应特定发展阶段的元宇宙技术风险时,就有必要专门在立法层面创设全新 的规则予以调整 。

  贺超城 :从技术角度来看 ,当前的技术治理是“防御型向善”,即想办法防止技术做坏事 ;未来则需要“创造型向善”,即在科技研发阶段 ,就朝着人性之善 、社会之善的方向寻找发展“需求” 。元宇宙作为崭新且前沿的方向 ,科技向善有必要也有条件成为其运行的最大公约数 :一方面,更充分地连接到社会的每一个人 ;另一方面 ,提供更具人文关怀 的产品服务 。

  主持人:对于元宇宙 的治理,除了制度建构 、技术规制之外,如何从价值和伦理的维度开展?

  李珍:首先,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的道德原则。元宇宙技术的基本特征是去中心化 的连接方式 ,但不能把去中心化看成是对个体中心化的确证。因此 ,在对元宇宙 的治理中,要把“共同善”作为最基本 的道德原则,即发展一种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原则。

  其次,回归现实 的第一本位,破解价值认知疑难。元宇宙高强度 的沉浸式体验深刻影响个体认知的能力,使人们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替体验中面临认知疑难。只有让个体回归现实,与真实的人 、自然和社会互动 ,将虚拟世界视为现实世界的延伸,才能真正解决虚拟现实沉浸性带来的风险 。

  最后 ,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元宇宙中信息广泛传播 ,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不断缩小,文化背景 的差异逐渐显现。不同文化对隐私 、自由 、公正等价值分配权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信任障碍 。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对话 的个体和组织都要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 的研究者之间以交流合作 的形式 ,确保新技术的开发具有全域性意义 ,保证相关利益涉及方都参与治理,寻求价值权重协调路径 ,构建出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 的对话模式。

  主持人 :通过各位专家的讨论,我们对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未来发展以及治理策略有了更多了解 。推进元宇宙有序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不应缺席。保持元宇宙发展正确 的价值导向,形成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使其实实在在造福于人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元宇宙发展中 的使命担当 。

  ■专家点评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 、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江:元宇宙 的确 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一件大事 ,现在 的火热也 是全方位的。四位青年学者给予了元宇宙充分的想象空间,并对元宇宙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机遇以及如何治理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讨论 ,引导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元宇宙进行深入思考 。

  首先,元宇宙是人类叙事方式 。元宇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 ,叙事的逻辑将从真实世界跃迁到虚拟世界,将创造一个虚实融合 的全新故事。元宇宙的叙事方式既能够促进人类物质上的再一次发展 ,也能满足人类在精神上 的需求。

  其次 ,元宇宙 是数实融合空间。30多年前,钱学森院士在致汪成为的手稿中 ,就已提到与元宇宙紧密相关的虚拟现实,并将它翻译为具有浓厚中国味 的词——“灵境”。他认为有了灵境 ,人 的创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从而形成大成智慧。元宇宙区别于传统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就 是现实和虚拟时空的融合 ,成为一种数实融合空间,元宇宙不仅仅呈现数字世界 ,而且更强调数字和现实的融合 ,除了现实中 的空间会融合到数字空间,数字空间中的时间将不再完全对应现实空间中的时间 ,将变得更加多样和多维。

  最后 ,元宇宙不是指单一 的数字技术,它 是集人类各种数字技术之大成者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元宇宙 的生产力闭环;依靠数据价值化使得数据作为数字文明创造的主要生产要素 ,驱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通过治理数字化不断去改造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创造一个有效而健康 的元宇宙环境。元宇宙逐渐成为数字社会的进阶形态,成为推进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级文明 的重要推动力。

  未来已来 ,让我们沿着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讲好元宇宙故事 ,构建好元宇宙空间,一起通过元宇宙创造美好的数字文明 。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林少伟 :四位青年学者立足各自学科,从多个方面对元宇宙阐发了见解 ,特别 是揭示了元宇宙这种新 的社会形式 的巨大潜力与潜在风险,这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元宇宙将革新人类的生活方式 ,为人类带来全新 的生活体验 ,但同时也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治理与法律规制问题 。如何引导元宇宙与现实社会 的协调并行, 是当下需要探讨并回应 的重要问题。

  防范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风险 ,首先要看到其背后存在 的三大治理难题 :第一 ,元宇宙强调理性人的自主选择 ,对规制具有某种天然性排斥 。第二,以算法和数据为驱动的元宇宙平台可能会凭借海量 的用户数据而成为庞大的数据中心,进而对具有统一趋向性的技术发展和规范治理造成一定冲击。第三 ,元宇宙下 的去中心化削弱了对中心化机构的信赖 ,以致传统中心化治理难以融入元宇宙系统 。

  为应对元宇宙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挑战,应在规制逻辑上有所转变。第一,由被动消极型的治理向主动积极型的治理转变 。元宇宙 的不断更新 ,要求采取及时性和回应性的积极立法观,以便对元宇宙作出动态适应和有效引导。第二,由一刀切式的规制模式向差别化规制模式转变。可根据风险高低对数据信息进行类型化规制,如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高风险数据的处理予以严监管,涉及个人信息和公共事务等低风险数据给予宽监管。第三 ,由权力—技术 的双向式向权力—技术—伦理融合式转变。面对数据垄断行为、数字资产盗取、数据篡改等问题 ,可融合权力(强制性与社会性) 、技术(行业标准或加密标准等)、伦理(人类伦理效仿等)三要素 ,驱使元宇宙通往正义之路。第四,由形式正义覆盖模式向实质正义穿透模式转变 。通过自动化决策减少潜在 的歧视意图,矫正算法中隐藏 的歧视与不公等。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1版)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作者 :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一年一度 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人们熟悉 的“金色大厅”奏响 ,并向全世界90多个国家转播 。担任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是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第三次担任新年音乐会指挥。这一次 ,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音乐会的曲目进行了一次力度空前 的拓展 :节目单上不包括返场加演曲的15首乐曲中 ,有13首是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演奏 。这样的创新之举,是否能够让这个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的艺术盛事获得新 的活力?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画像 资料图片

  Ⅰ.传统的确立

  “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 的魅力和人气造成这样一种印象 ,那就 是演奏施特劳斯 的音乐是这个乐团 的传统之一 ,可以一直追溯至‘圆舞曲之王’本人。但历史事实并不能印证这一点 。”这是曾于1997年至2014年担任乐团主席 的小提琴家克莱门斯·赫尔斯伯格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一文中写下的 。作为集作曲与指挥于一身的最忙碌 的施特劳斯家族成员 ,约翰·施特劳斯 的演出主要 是指挥他自己的乐团 。事实上,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不少创始成员也 是在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中开始他们 的职业生涯的(据约翰·施特劳斯的三弟爱德华在1886年统计,维也纳爱乐乐团中有施特劳斯乐团工作背景 的不少于27位) ,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并没有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其他任何作品 。其原因是 ,音乐家们担心这些轻松娱乐舞曲会拉低爱乐音乐会的艺术高度和社会地位。尽管从同时代最“严肃” 的作曲家瓦格纳、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到以挑剔著称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对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均有高度称赞 ,但观念中的等级差别仍构成一道艺术屏障。

  转变发生在1873年4月22日 ,在歌剧院舞会(举办地并非宫廷歌剧院,而是“金色大厅”)上 ,继奥托·德索夫指挥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的《邀舞》之后 ,约翰·施特劳斯登台 ,以他 的“标志性”指挥风格——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完成了他的新作《维也纳气质》圆舞曲的世界首演,也标志着“圆舞曲之王”与宫廷歌剧院乐团即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严肃音乐家”们历史性 的首次联袂 。同年11月4日,在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期间,二者再次合作,这一次,约翰·施特劳斯指挥了他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兰纳的乐曲以及他自己 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894年10月15日 ,庆祝约翰·施特劳斯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50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在“金色大厅”举行 。这一次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上演奏的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 的作品 ,成为新年音乐会 的先声。

  1925年10月举行 的约翰·施特劳斯诞辰百年纪念,成为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 ,克里斯托弗·瓦格纳-特伦克维茨在《一种声音传统:维也纳爱乐乐团简史》中写道 :“实际上举办于盛夏时节 :1929年8月11日,年轻的国家歌剧院总监克莱门斯·克劳斯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了一场曲目为清一色施特劳斯作品的音乐会。而在十年后,一年中 的最后一天成为每年举行 的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会的诞生之日 ,仍由克劳斯指挥 ,作为新旧之年交替 的标志。”1939年12月31日 的第一届新年音乐会,以《晨报》圆舞曲作为开场曲,10首乐曲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 的作品 。如今每年作为压轴曲目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都没有出现在曲目中 。然而 ,对于新年音乐会传统 的确立而言,这却是堪称古典音乐当代奇观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关键的起点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绘画作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乐团》 资料图片

  Ⅱ.“纪念品音乐”?

  构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 的核心因素首先而且始终 是曲目——“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父兄以及他们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圆舞曲、波尔卡 、进行曲、轻歌剧序曲等 。年复一年 ,尽管曲目搭配会呈现出微妙变化——纪念性元素 、指挥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都会成为影响曲目选择的因素,但两位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这父子四人的作品作为每年 的曲目主体,形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风格。这些维也纳地方风味浓郁的音乐,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中焕发出独特魅力 ,使得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无数同类演出中独领风骚 ,无可替代。然而 ,近年来,尽管新年音乐会 的电视直播国家一直在稳定增加 ,但与“极致视听盛宴” 的赞誉相伴 ,怀疑的声音也不时出现 :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为代表 的轻松舞曲音乐, 是否具有足够的艺术含量值得全世界亿万人年复一年地在新年第一天专注期待?人们是为了音乐而听,还是为享受一种被定位为优雅新年仪式的活动 ? 是否如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所怀疑 的 ,很多人其实 是为了“一些人们认为重要 的东西,而且能够使自己加入某种有档次 的习惯中”?就像世界各国 的游客在维也纳一定要到城市公园内约翰·施特劳斯镀金雕像前“打卡”留念一样。

  在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于2013年第二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 ,英国《留声机》杂志作者菲利普·克拉克与这位指挥家有一篇题为《圆舞曲回到未来》 的深度访谈 ,刊发于《留声机》2013年1月号 。其中谈及圆舞曲 的“不确定地位” ,也就是说 ,像《蓝色多瑙河》这样的音乐,究竟是实用性音乐 ,还 是“艺术音乐” ?在威尔泽-莫斯特看来 ,“奥地利圆舞曲并不仅仅 是欢快 的舞曲 ,其中有深度和忧郁,人们需要感受到这一点 。你看 ,我们距离波西米亚很近 ,波西米亚民间音乐总是充满渴望和思乡之情。”即使是最热爱圆舞曲的人也并不会认为一首施特劳斯圆舞曲能够拥有贝多芬 、舒伯特 、布鲁克纳和马勒交响曲的精神高度,圆舞曲这种体裁本身限制了艺术表现的多面性 。然而,这不影响最好 的圆舞曲可以成为丰富而深刻的艺术杰作 。

  当电影《2001太空漫游》以“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为伴随航天器驶向太空站和月球的音乐时 ,并非所有 的观众都能接受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种做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 ,这样 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酒店舞厅乐队或维也纳轻歌剧,从而让观众的注意力脱离太空 。对此 ,库布里克的解释是:“很难找到另外一首比《蓝色多瑙河》更能表现旋转运动的崇高感 的优美乐曲 。”他认为,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中内在 的复杂舞蹈律动,与太空站的优雅运动有着奇妙的契合 。在这样的语境中 ,这首著名 的圆舞曲脱离与舞蹈、与河流 的联系 ,而具有了新的意蕴和美 。《2001太空漫游》在音乐运用上遇到 的质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蓝色多瑙河》等维也纳舞曲音乐在不同受众群中得到 的不同评价,以及在音乐史家中和学术研究领域引发的争议。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浪漫一代》(查尔斯·罗森著) 资料图片

  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他 的《音乐中 的伟大性》一书中写道 :“总有一天,约翰·施特劳斯会成为维也纳 的音乐纪念品,但不是‘不朽的’ 。”漫步在维也纳街头 的游客时常会遇到推销约翰·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票 的人,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确实在很多时候被视为维也纳的音乐纪念品 。所以,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将这样 的音乐界定为不具有音乐“伟大性” 的艺术 ,与巴赫 、莫扎特 、贝多芬 、威尔第不可同日而语 。《古典风格》 的作者、博学的学者 、钢琴家查尔斯·罗森在他的另一本重要论著《浪漫一代》中 ,将约翰·施特劳斯 的圆舞曲与奥芬巴赫 的轻歌剧和格什温的百老汇音乐喜剧一起归入通俗艺术 ,但同时强调它们都属于“伟大 的通俗艺术” 。当通俗艺术得以跻身于“伟大”行列时,其艺术魅力和价值使得无数平庸 的“高雅艺术”作品相形见绌。

  施特劳斯家族 的圆舞曲等大量作品经常 是以类似家庭作坊 的方式快速谱写上演 的 ,有时乐谱 的墨迹未干,就由专人飞快地送至演出场所。有不少作品,甚至其中也包括《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都会作为素材循环利用 。在这样 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大量雷同和艺术质量不高的作品。然而,不仅 是施特劳斯家族 ,还包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其他作曲家,如兰纳 、齐雷尔 、苏佩、雷哈尔等 ,他们的圆舞曲、进行曲 、轻歌剧序曲和选曲 、波尔卡和加洛普舞曲等,虽然不像交响乐那样宏大和深刻,但其中 的经典之作,也当得起老一辈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给予它们的赞誉——“小型交响诗”。就旋律天赋而言,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二弟约瑟夫·施特劳斯真正无愧于伟大作曲家 的称号。对他们 的旋律之美,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严肃”作曲家均有过由衷赞美 。而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脍炙人口的圆舞曲旋律 ,几乎 是原封不动地借自约瑟夫·施特劳斯 的《神秘动力》圆舞曲 ,斯特拉文斯基也从维也纳舞曲中借了一段 ,他的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中一个极为悦耳 的旋律 ,来自约瑟夫·兰纳的《施蒂利亚舞曲》,属于“完整借用”。

  这些作品之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不能登大雅之堂,除了它们脱胎于伴舞音乐这一事实,还与创作技法相关。奥地利学者马塞尔·普拉维在他 的《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中文节译本名为《圆舞曲之王》)中指出 :“约翰·施特劳斯是美妙旋律的创作者——可是他从未试图对主题进行戏剧加工。”我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到这些乐曲由完整编制的交响乐团演奏,但它们并不是以交响化原则发展主题 的音乐,而 是大部分时候将一段又一段旋律加以衔接 。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认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丰富旋律妨碍了真正激动人心的发展” ,在维也纳舞曲音乐中 ,也没有对主题的“真正激动人心的发展” 。然而交响化原则 、主题发展并非决定音乐 是否具有“伟大性”和成为经典的唯一标准。维也纳风味音乐中那些让人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辞旧迎新气氛的圆舞曲 、波尔卡,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难以由那些更具有“伟大性” 的作品替代。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著名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也 是圆舞曲 ,标题为《在舞会上》,作为交响音乐篇章备受欢迎,而且 ,按照弗朗茨·恩德勒在《维也纳音乐史话》一书中 的讲述,柏辽兹是位真正 的维也纳迷, 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热情追随者,并将与老约翰·施特劳斯 的友情延续至约翰·施特劳斯,然而 ,《幻想交响曲》中 的圆舞曲让“维也纳人听来不敢恭维”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节奏中 的世界历史》(马塞尔·普拉维著) 资料图片

  诺伯特·林克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约翰·施特劳斯》中说 ,“约翰·施特劳斯 的天赋让全世界 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随时踏进音乐的殿堂”,可谓一语中的。这正如库尔特·霍诺尔卡关于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所写的——“伟大的艺术和通俗性如此自然地携手走到了一起” 。

  Ⅲ.“第二拍现象”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还体现在演奏本身所具有 的某些鲜明特征,如著名的“第二拍现象”,这就 是普拉维在《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一书中所描述的圆舞曲 的“奥地利式轻松和优美” 。也就 是说 ,在初听之下似乎一成不变 的“嘭—嚓—嚓”基本节奏中 ,第二拍总 是会稍稍提前到来 ,造成“抢拍” ,而第三拍则相应地听起来往后拖延。威尔泽-莫斯特称这种“第二拍现象”为维也纳圆舞曲 的最奇特 的传统。圆舞曲 的任何一次成功演奏都取决于指挥如何让音乐随摇曳的拍子自由前行。在《蓝色多瑙河》或《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样的圆舞曲中,每一首小圆舞曲均通过优美 的转调与之后 的小圆舞曲衔接 ,如同大自然中光与影 的奇妙变幻,每一首小圆舞曲开始,意味着要用一种新 的方式处理第二拍 。这是维也纳圆舞曲无穷魅力 的源泉之一,是根植于维也纳爱乐乐团每一位演奏家内心 的艺术直觉 ,是任何一位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上的指挥家都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的,因为那将构成对传统的亵渎和冒犯。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 ,演奏圆舞曲 的“第二拍现象”属于维也纳爱乐乐团著名的“自动驾驶”模式 的组成因素,也就是说 ,第二拍 的奏法不需要指挥要求。但威尔泽-莫斯特在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指挥 的6首圆舞曲 ,显示出他对“第二拍现象” 的有意识关注,并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与熟练 的重复演奏之间 的本质区别所在 。

  比利时古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当代古乐运动的杰出倡导者之一约斯·范·伊莫希尔本着“追根溯源 ,还原本真” 的宗旨,指挥他创建 的“永恒生命”古乐团录制了一套约翰·施特劳斯作品专辑 ,深得好评 。在他看来,所谓“第二拍现象” ,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一样,本身也经历了历史变化。他写道:“1929年,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晨报》圆舞曲在曲目中 ,乐团作为整体听起来像羽毛般透亮而轻盈,低音线条推动音乐前行 ,弦乐几乎不用揉弦演奏 ,像是室内乐重奏……序奏部只 是比圆舞曲本身速度略慢,后者给人一种加速感。有时但并不常见 ,第二拍拉长,然后保持几小节……1980年,洛林·马泽尔指挥同一乐团演奏《晨报》圆舞曲 。但如果这确实是51年后的同一个乐团 ,那么团员中最年轻 的人也大概75岁了,而最年长者在115岁上下……此时 的风格反映了另一个时代 。拉长第二拍 的观念如今已变为准则 ,圆舞曲开始得更加缓慢 。”

  英国乐评家理查德·奥斯本将维也纳爱乐乐团所代表的音乐传统与全世界的和平联系起来,认为如果到了2142年,我们周围不再有人按照布鲁克纳交响曲诞生之初 的方式演奏它们,不再年复一年地在新年音乐会上向全世界问候“新年快乐” ,不在听众的掌声中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那才 是悲剧 ,“谢天谢地 !这种美好一直持续着”。然而 ,传统 的守望之外,创新也始终存在。2023年的15首正式曲目中 ,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奏响的曲目居然多达13首,这 是在曲目拓展方面前所未有的壮举。无论是作为开场曲的爱德华·施特劳斯的《谁来跳舞 ?》快速波尔卡 ,还 是之后约瑟夫·施特劳斯的《英雄诗篇》和《金翅雀》圆舞曲 ,都 是让听众倍感新颖的乐曲。即使两首曾经出现于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上 的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也不 是像《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或《天体 的音乐》那样为人们熟悉 ,《快乐 的勇气》波尔卡在45年前 的1977年新年音乐会上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挥演奏过 ,节目单上 的最后一首曲目(在返场加演曲目之前)《水彩画》圆舞曲,演出相对较多,包括1966年(博斯科夫斯基指挥)、1983年(马泽尔指挥) 、1991年(阿巴多指挥)和2002年(小泽征尔指挥),1991年新年音乐会为这首圆舞曲所配的以画家在雪地作画为内容的浪漫芭蕾,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 ,在一场音乐会上集中首演新作 的做法,也 是一种来自施特劳斯家族的风格,本身也构成一种传统——创新的传统 。

  成立于2004年的维也纳女童合唱团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与维也纳男童合唱团一同演唱 ,这也是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创新之一 。邀请女性指挥家担任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也开始作为话题被谈及。如何在承继传统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探索。因为 ,正如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丹尼尔·弗罗绍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毕竟我们不想成为有一天灭绝 的恐龙”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13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一分快三赚钱平台推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