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台-500平台
500平台2023-01-31 16:05

500平台

“上门代厨”,月入过万?******

  “香辣鸡翅、红烧鱼 、包菜……10个菜 ,口味微辣 ,总共169元 。”头一天和客户谈好了菜品和价格,约定好时间 。下午3点,湖南长沙市“95后”女孩“葵葵子”准备出发“上门代厨” 。

  2022年以来 ,全国多地兴起一股“上门代厨”热潮 。不少人在各类社交平台留言,可为附近用餐需求者提供“上门代厨”服务,并赚取一定费用 。相关内容在多个平台 的热度持续攀升。

  “上门代厨”为何流行?这一服务有什么特点 ?行业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风险 ?半月谈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

  “上门代厨”服务兴起

  “上门代厨” 的“厨师”多 是厨艺爱好者,消费与服务双方点对点联络达成共识 ,“厨师”上门烹饪,线上收取服务费 。2022年以来,“上门代厨”现象在多地兴起 。美团2022年10月至12月数据显示,“上门代厨”的搜索量环比上涨533% 。

  两到三个菜58元,四到五个菜78元……半月谈记者在小红书、闲鱼 、抖音等平台发现 ,北京 、上海、武汉等多地的用户发布了提供不同菜系 的个人“上门代厨”服务宣传广告 。根据各地消费水平和菜品数量,“代厨”收费标准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如需代买菜 、洗碗等则另外收费10元 。

  2022年11月初,辞职在家的“葵葵子”偶然刷到“代厨”信息 ,平时就擅长做湘菜 、川菜和西餐 的她有了兴趣 ,当即比照着发布了一条 。“没过多久,就有人私信咨询我 。”“葵葵子”说 ,每天接单2至3次 ,一个月时间她收入1万多元 。

  多名受访 的“厨师”表示,目前各地“上门代厨”服务发展火爆 ,有的甚至成立了“上门代厨”公司 。不少人都在考虑整合资源,未来形成团队化的“代厨”服务模式 。

  火爆背后呈现新特点

  “找‘代厨’比找厨师便宜,还可以经常换菜系 。”家住武汉的刘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出于食品安全 的顾虑 ,“代厨”更让人放心 。

  他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按6道菜的标准,一次花去88元服务费和120元的原材料费,比起出门就餐和找专业厨师 ,价格低,吃到的菜质量高 。此外 ,“代厨”们直接晒出擅长 的菜系,信息透明。

  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 ,时下盛行 的“上门代厨”还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一是从业者更加广泛 。受访人士分析,烹饪爱好者 是“上门代厨”的主力。他们或兼职、或全职 ,将爱好变成工作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 ,“上门厨师”不乏上班族、宝妈等群体 ,他们常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人提供“上门代厨”服务。在某平台多个“代厨”宣传广告评论区,都有人留言“怎样做‘代厨’?”

  二 是“上门厨师”和消费群体双年轻化 。多位“代厨”告诉半月谈记者 ,“代厨”圈子多为“85后”“90后” ,甚至“00后” ,年轻群体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其服务对象也以同龄人为主。

  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表示,“上门代厨”主要以网络社交平台为沟通媒介 ,且年轻群体是各类社交平台的主要用户,依托平台即时通讯的特点,双方相互交流更方便 、高效。“客户大都 是年轻人,通过‘上门代厨’ ,我还结交了不少朋友。”加入“代厨”队伍有一段时间 的“90后”退伍军人大鹏说。

  三是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 ,不少长期叫外卖、不会做饭或没有时间做饭 的消费者对新鲜、特色的餐饮有需求 ,便寻求“代厨”服务。除了生日宴会 、公司团建等常见类型 ,“代厨”们接到 的用餐咨询还包括健康饮食 、减脂轻食 、月子餐等五花八门 的需求种类。

  引导“上门代厨”健康发展

  多位受访者表示 ,“上门代厨”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可以促进灵活就业,带动消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餐饮 的需求。但“上门代厨”准入门槛较低,也存在一定风险 。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俊杰表示,“代厨”过程属于食品生产环节,如何保障服务品质和食品安全,缺乏相应的规范。

  胡俊杰说 ,“上门代厨”主要依托社交平台私信建立联系,属于“你情我愿” 的交易,对“上门厨师”和消费者双方缺乏人身安全保护 。如 ,不排除某些人心思不正,抱有犯罪目的。此外,“上门厨师”在烹饪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纠纷如何解决尚无依据 。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上门厨师”和消费者双方均对安全风险问题较为关注。不少消费者会提出查看“上门厨师” 的健康证 。“上门厨师”也会通过聊天的方式判断安全性,再决定是否“上门代厨” 。

  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喻曦表示,“上门代厨” 是一种新兴 的服务关系 ,可能构成劳动关系 ,也可能构成劳务或雇佣关系 ,且不同情况下法律性质不一 。此外 ,“上门代厨”多是私下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的方式支付服务费,如果金额巨大,可能还会涉及税金问题。

  对于目前尚存在 的风险和争议 ,胡俊杰 、喻曦等表示,“上门代厨”作为社会分工细化的新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关部门应正面引导和规范该行业健康发展。如 ,参照网约车 、家政等成熟的服务管理模式 ,确定行业准入门槛 ,完善支付方式 、纠纷解决路径等事项 ,对整个服务过程量身定做质量评价和管理办法 ,从而全面完善和规范“上门代厨”行业 。(半月谈网 记者:田中全 邓楠)

专访台湾昆剧团团长洪惟助 :30年两岸交流间 ,台湾昆曲从寂寞到勃兴******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题:专访台湾昆剧团团长洪惟助:30年两岸交流间,台湾昆曲从寂寞到勃兴

  中新社记者 李晗雪

  近日“202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揭晓,“思”字高票当选,其推荐理由是 :疫情阻隔下 ,两岸异地相“思”。聊及此字,台湾昆曲发展最重要 的推动者之一、今已年近八旬 的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台湾昆剧团团长洪惟助坦言,想念以往常见面常交流 、彼此启发 的老友 ,也心念过去两岸昆曲交流的热络 。新冠疫情下当面交流断了 , 是非常可惜的事。

  “昆曲 的交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非常好。两岸互补有无 、互相扶持 ,没有彼此打压 、没有恶性竞争 ,我很希望这种情形能持续下去,也希望别的领域能学习我们昆曲的交流 。”洪惟助说 。

  1991年起,有感于昆曲之美及其在两岸的寥落 ,洪惟助与台湾另一戏曲学者曾永义发起并持续主持六届“昆曲传习计划”,邀请大陆昆剧团赴台表演 、录像、教学 ,前后长达10年之久 。传习计划让昆曲在台湾生根抽芽 、逐渐开花育果。为延续此计划 的成果 ,2000年,在洪惟助带领下、以参与该计划的成员为基础 ,组成了台湾第一个专业昆剧表演团体“台湾昆剧团”(以下简称“台昆”),并持续聘请大陆名师赴台教学 。此外,今日台湾各昆剧团的主要演员及昆曲学术研究者 ,也多数参加过当年的“昆曲传习计划” 。

  “台湾昆曲这三十年的发展,我蛮满意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了 。”老先生笑说 。首先 ,台湾 的昆曲观众多了。台昆常去学校作讲座 ,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演出后也有观众在反馈卡片上写 ,第一次来听昆曲就感受到其中之美,一定要再来看戏。而台昆的演出也获得了不少昆曲爱好者的慷慨支持。洪惟助认为 ,昆曲在台湾的传播比他预期 的还好。第二是台湾昆曲专业表演团体从无到有 ,现已能够独立完成从剧本创作到定谱、表演 的整套剧目制作过程 ,“很不容易”。

  “昆曲传习计划”虽已告一段落,但此后两岸昆曲艺术人才依然往来互通,持续活络着两岸戏坛 。例如近年大陆昆曲演员温宇航赴台发展,影响台湾同辈演员亦教导晚辈 ,洪惟助认为对台湾昆曲发展产生了很好影响。而洪惟助的儿子 、作曲家洪敦远在2016年由大陆昆山当代昆剧院作为台湾优秀青年昆曲人才引进 ,洪惟助表示 ,很支持儿子,这 是不错的学习机会。

  2020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推出的原创昆剧《描朱记》 ,正 是由洪敦远担任唱腔设计。遗憾的是 ,演出时洪惟助父子都在台湾,因疫情无法应邀观看演出 。洪惟助还谈道,原本与北方昆曲剧院有合写剧本演出的计划 ,也因疫情停顿 ,希望疫情赶快过去。

  回顾以往两岸昆曲界的合作 ,洪惟助如数家珍 。浙江昆剧团与台湾昆剧团共同打造新编昆剧《范蠡与西施》并在两岸演出,北方昆曲剧院赴台演出昆剧《红楼梦》……洪惟助称 ,约在2005年至2013年间 ,他每年都推动两岸合作在台举行大型昆曲演出,“那时候可以说 是‘大交流’” 。

  “很多事情都要长久地努力 。我(20世纪)90年代就想成立一个昆曲博物馆 ,但2017年才在‘中央大学’实现 。”老先生说。

  今年10月,洪惟助 的老友曾永义离世 。洪惟助说:“在我们那一辈 ,台湾研究戏曲的人并不多,好像就我们两个人做得比较多 。但后来我们带出了很多学生,尤其曾永义,他教的学生很多 ,大多继续从事戏曲相关工作 。他的学生又带学生……”洪惟助自叹冲劲不如从前,他非常期待有台湾年轻人接班,继续做昆曲传承工作。(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